每隔段时间我们就会看见新闻报道某天又会有近地小行星掠过地球了,一般的报道都会给出近地小行星的编号。如2018 GE3,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了解下这个编号的来源。 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近地小行星会是这样的编号?其实很简单的,当地球上第一次观测到不明天体(UFO)时,首先会将数据传送给国际小行星(MPC)进行“识别”,临时取个不确定天体编号,比如这次最先起的临时编号是ZG009C1。然后确定该物体属于哪一类,如果属于小行星等已知类型的天体,就会开始起一个正式的暂定编号(新发现的未知命名的小行星)。关于小行星的编号,近地的小行星不同于其它的小行星(如爱神星等)。近地小行星一般只有暂定的编号(除去有正式轨道的),它们主要由发现年份以及2个字母一个数字组成,如一颗近地小行星编号为2018 GE3。其中“2018”为发现年份,“G”代表4月上旬。这里需要说明下这个“G”的来源,1月上旬为A,下旬为B,然后2月上旬为C,下旬为D,依次类推,如下表:(这里面没有字母“I”,因为它和“1”太像了,为了不混淆,而不用) 第二个字母“E”代表本次半月内发现的第几颗小行星数目,如果是只有“E”这个字母的话,那么就是本月发现的第5颗。但是如果后面还有数字的话,就是排到字母最后一个“Z”,开始循环使用数字。如“Z”为第25颗后,重新编号为“A1”,这就是第26颗,“B1”就是第27颗,以此类推。如下表:(如上,这里同样不能用“I”) 单纯的字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Z)N{25*N+(1→25)}=发现的第多少颗小行星 | | | | | | | | | | | | 如这次的编号为:2018 GE3,根据上述公式可得 | | | “E”代表数字i=5,代入可得25*3+5=80颗 |
若有错误,欢迎指出 全文编辑作者:零度星系(天文在线) 注意:所有信息数据庞大且由本人一人编辑,难免出现错误,还请指出错误所在好加以改之。 封面图片来自:MPC,Minor Planet Center 参考资料 1.IAU Minor Planet Center 2.NASA/JPL NEO 3.Twit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