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星天文论坛(大陆著名天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历史
查看: 225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密我国反恐特种兵天狼突击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2 10:1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解密天狼部队
直击“友谊—2010”
相互熟悉甚至直接认识的两国特战队员,也许比反恐战争中指挥官精确的组织筹划更为重要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樊永强 | 宁夏青铜峡报道
暗夜中,涂有“八一”标识的运输机像一只大鸟默默地掠过山川。突然间,它的腹下绽开几朵降落伞,徐徐坠地,悄无声息地消失在起伏的山丘中。运输机继续飞行,继而消失在天际,好像从没有光临过这片区域。
伞降的战士们并没有注意运输机的离去,他们利用定位设备再次确定了自己的位置,然后敏捷地向目标前进。
数小时后,身着伪装服、脸上满是油彩的队长指挥大家停了下来,他们伏下身子、像一小片移动的草地一样匍匐前进:前面已经出现亮光,那是刚刚从山区越境而来的恐怖分子。
在一个高处,特战队员启动侦察设备,恐怖分子营地的情况立刻清晰地出现在千里外的联合指挥部。在确定了这股恐怖分子的人数、武器装备和分布后,联合指挥官开始呼叫在外围待命的反恐特战分队:执行既定作战计划。
在航空兵的掩护下,交战是激烈而快速的,许多恐怖分子在睡梦中被俘虏。有几个人趁着混乱跑向密林深处,他们刚刚坐下来想休息一下,就被另一组特战队员包围。恐怖分子发现,这些特战队员似乎与攻击他们的部队使用不一样的语言⋯⋯
上述好莱坞大片一样的场景,将出现在“友谊—2010”中巴反恐联合训练最后的实兵综合演练中。
7月1日至11日,“友谊—2010”中巴反恐联合训练在中国宁夏青铜峡地区举行。这是中国、巴基斯坦两国继“友谊—2004”和“友谊—2006”之后举行的第三次反恐联合训练,也是中国特种部队营区第一次敞开大门接受外国军人入住训练。
中方联训指导组组长、兰州军区某集团军副参谋长李富华大校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联合演习突出最后阶段的“演”,联合训练则突出过程之中的“训”,“联训更适合两国军人进行深层次交流,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度,但两军特战队员的臂章图案有着相同内容:都包含利剑和闪电,这代表着特战队员闪电般的速度和利剑般的攻击力。
本次双方出动的兵力规模并不算大,但从联合训练的组织形式到课目设置,从交流内容到深层互动,还是展现出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鲜明特点。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全程记录了此次联训。
练大于演
近年来,解放军与外国军队已举行过多场营连规模的反恐联演联训,一般都是陆军作战分队之间的联合训练,比如“突击—2007”中泰联合军事训练、“携手—2007”和“携手—2008”中印陆军联合反恐训练等。
“与以往联训相比,这次强度更大、合成程度更高,动用的军种、兵种、装备也更多元。”李富华告诉本刊记者,这次没有叫陆军反恐联合训练,就是因为在最后的实兵综合演练中,解放军将出动空军运输航空兵、歼击轰炸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达成陆空高度协同的立体式联合战术行动。
“之所以这样组训,是由演练的课题背景所决定的。”李富华介绍说,实兵综合演练将设想一股国际恐怖分子秘密潜入中巴边境地区,建立训练营地,企图对中巴边境地区重要目标实施恐怖袭击。中巴两国决定成立联合指挥部,抽调精锐兵力,在空军和陆航力量的支援配合下,对恐怖分子基地实施联合打击,粉碎其恐怖袭击图谋。
本刊记者注意到,实兵综合演练的课题为“边境地区山地联合反恐作战”。李富华说,选择这样的课题有战略和现实考虑。
“我们两个相邻的友好国家,在相邻的边界地区,同时受到恐怖主义袭击,你方的恐怖分子跑到我这边来,我方的恐怖分子跑到你那边去了。联合反恐训练就是为了提高两国之间联手打击恐怖组织的能力。”李富华认为,两国军队之间语言不通,作战理念、作战样式、武器装备都有差异,如果平时不进行磨合训练,关键时刻很难做到真正“联手”。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此次联训突出“训”,而不是“演”,意在从军事规律上提高两国反恐特战队员的协作能力,其实际意义远大于带有象征性的大规模联合演习。
参加“友谊—2010”中巴反恐联合训练开训仪式的兰州军区司令员王国生中将在致辞中也强调,此次联训对于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中巴两国、两军友谊,增进军事了解与互信,促进军事交流与合作,提高联合反恐作战能力,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中巴反恐联合训练巴方观摩团团长、巴陆军参谋局长卡利德·沙米姆中将在致辞中则表示,巴基斯坦与中国有着“全天候”的友谊,这种友谊超越了国界、深入人心。他说,此次双方派出精锐部队参加反恐联合训练,充分体现了两国共同战胜地区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三股势力”的决心和信心。
互换武器
在国际军事交流活动中,各国都把本国的武器装备视为高度机密。但在此次联训中,双方都把用于反恐训练和实战的武器搬上展台,体现充分互信。
中方展示了轻武器、反恐装备、指挥侦察装备和机动装备4类39件(套)武器装备,许多是首次公开亮相。巴方则展示了手枪、步枪、狙击步枪、夜视装备和瞄准具5类26种武器装备,全部经受过反恐实战检验。
中巴双方特战队员互相详细询问了对方武器的技术性能、使用技巧和战术要领,并总能得到满意的答复。随后,两国特战队员还进行了互换武器体验射击。
此次中巴参训分队均为两国反恐精锐,有着各自的反恐技战术优势。中方参训的是兰州军区某特种大队特战8连,被称为“天狼突击队”。近年来,这支部队的特战队员在国际侦察兵比武中取得过优异成绩。
巴方参训联队隶属于巴基斯坦陆军特种作战部队,长期在巴基斯坦北部边境与恐怖分子作战。巴基斯坦实行职业军人制度,此次参训部队平均年龄35岁,都是真正的“反恐老兵”。
36岁的连指挥官尼亚兹少校已有10年战场经历,先后参加大小战斗50余次。他告诉本刊记者,“我们这次特地挑选了实战经验丰富的士兵参加联训,就是为了与中国兄弟分享这些经验。”
这次联合训练主要分三个阶段:展示交流、混编同训以及综合演练。
在展示交流阶段后期,中方特战队员演示了反恐应用攀登、搏击技术、特种驾驶技术、反恐班组突入战术等课目。
中方汽车特种驾驶分队还在综合训练场上,依次演示了钻火轮、飞跃跳台、紧急掉头等特技。中方特战队员随后演示了由某特战飞行器组成的突击编队。
巴方参训分队先后进行了反恐射击、柔道、VIP(要员)护卫、狙击战术应用等4个课目的演示。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度、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精彩的搏击仍为双方特战队员所欣赏。
“每一个训练交流课目,都经过双方反复磋商、精心设计,力求把最精华的部分展示出来。”李富华告诉记者,促进两军在反恐特战领域务实交流、相互受益,是贯穿此次联训的主线。
他举例说,巴方特战队员在演示中所体现的VIP保护原则,对中方特战队员来说极具启发价值,“中国反恐特战队员对保护VIP比较陌生,而在恐怖袭击频发的巴基斯坦,这种对重要人物的贴身防护用途很广。”
“one two”代替“一二”
在混编同训中,双方队员被混编成A、B两个连队。A连由中方2个排、巴方1个排编成,中方连长担任指挥官;B连由巴方2个排、中方1个排编成,巴方连长担任指挥官。开训后,无论训练交流还是开展文体活动,都以A连和B连为单位组织实施。
中方联训指导组成员、兰州军区某特种大队部队长王炳军对本刊记者说,中巴双方特战队员混合编组一起训练,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7月4日和5日两天,特战队员们先后进行了体能与格斗、射击技能、猎人障碍、楼房攀登和滑降技术等课目的混编同训。为了让双方官兵尽快融合在一起,A连和B连不约而同地用“one two”的英文口令代替双方用母语喊“一二”。
无论哪方特战队员完成高难度课目,双方队员都会发出呐喊、鼓劲加油。
每天下午的训练原本计划在18时结束,由于两国战士热情高涨,训练时间不得不一直延续到19时许。
中国特战队员的过硬素质给巴方军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国士兵身体矫健、士气旺盛,组织性、纪律性非常强,他们的技战术水平和机动突破能力让人过目难忘。”巴方参训分队营长伊姆提亚兹·艾哈迈德中校说,“我们双方都愿意把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
“大家还是感到意犹未尽。”A连中方班长王玉告诉本刊记者,“我们从对方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实战技巧,比如组训方式。”
本刊记者看到,在训练间隙,混编入B连的中方特战队员通过翻译认真向巴方特战队员请教山洞清剿的战法战术。混编入A连的巴方特战队员也利用点滴时间,向中方特战队员请教特种射击、爆破等方面的技能。
用打篮球熟悉对方
李富华向本刊记者强调说:“从表面上看,这次联训的主体是两个营级指挥所各带一个特战连,实际上是两国军队对未来边境地区山地联合反恐作战样式的探索创新,带有很强的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色彩。”
他说,这种形式的联合反恐行动叫作“战略磋商、战役筹划、战术行动”---战略磋商就是两个国家定下反恐决心,战役筹划就是集团军以上机关组织反恐行动筹划,战术行动就是营、连分队具体遂行反恐特战任务。
他解释说,现代反恐作战往往不是大规模军事行动,有时候一个精干的特战小分队就能起到大兵团的作用,“我们的联训正是遵循这样的作战规律。”
显然,此次联训着眼于未来反恐战争中可能出现的联合作战。那时,相互熟悉甚至直接认识的两国特战队员,也许比指挥官精确的组织筹划更为重要。
这次反恐联训活动总共长达11天,但最后阶段的实兵综合演练只有半天时间。双方特战队员大多数时间都在进行充分、深层次的交流---包括混编开展篮球、排球、拔河等文体活动。
“与前两次中巴联训相比,这次官兵个人之间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大为拓展。”李富华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两国军人个人间的交流、磨合与融合所产生的功效,对未来两军联合反恐可能帮助更大。”
“全天候友谊”
从反恐综合训练场到巴方参训部队宿营区,本刊记者在采访的几天里,时时感受着中巴“全天候友谊”吹来的和煦暖风。
7月1日晚,巴方113名参训官兵入住兰州军区某特种大队营区。回顾自2002年开始举行的多场中外联训联演活动,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这些联合军事行动都是在靠近国家边境地区或海上进行的。
此次中巴反恐联合训练却选择在距两国边境两千多公里的中国纵深腹地举行。根据公开信息,这是中国特种部队营区第一次接受外国军队入住训练。
“这些都体现了东道主对客人的深度信任。”李富华打了个比方,“客人到我家参观,我把客人请进客厅里来,这体现了一种礼貌和尊重;如果是更为重要的客人,我把他引到内室参观,这体现了深度互信。”
巴方参训分队的宿营地是两座白墙平顶三层小楼,原本是中方连队宿舍。只要是连队已有的活动场所,中方都向巴方敞开了大门。考虑到客人的生活习俗,中方还精心布设了一处可以用作宗教活动的空间。
巴基斯坦军人有每天擦皮鞋、熨衣服的习惯,中方在宿舍楼里专门开辟了熨衣间,并提供了一辆野战被服洗涤车,可以保证巴方特战队员每天训练后都能穿上干爽整洁的衣服。
为满足巴方的生活需求,中方还把部队军人服务社的超市搬到了巴方生活区。不大的超市里摆满生活物品和各种中国特色的工艺品,价格和外面市场上完全一样,很受巴方官兵欢迎。抵达营区当天,几名巴方战士每人买了一个大大的中国结。
为了满足巴方军人饭后喝咖啡的习惯,中方甚至在巴方餐厅旁引进了一家咖啡连锁店。
咖啡店的内部装饰有着浓郁的伊斯兰风格。100多平方米的店内除大堂外,还有三个小包间,门上用中英文分别写着“拉合尔厅”、“宁夏厅”和“伊斯兰堡厅”,象征着中巴两国间经受过时间考验、跨越了空间距离的友谊。
“到了这里,就像到了自己的家。”伊姆提亚兹·艾哈迈德中校说,“虽然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来中国,但并没有觉得拘束和陌生,反而处处感受着自在和轻松。”
7月5日晚,40岁的伊姆提亚兹·艾哈迈德在中巴反恐联训营区度过了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
一次闲聊中,中方参训分队营长郭建斌得知他的生日日期,于是和战友精心准备了蛋糕、鲜花,给了伊姆提亚兹一个大大的惊喜。当“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响起,伊姆提亚兹眼角分明有些湿润。
李富华说:“此次联训能够有这种突破,也是有前提的。因为中巴之间的传统友谊经受住了时间和实践考验,‘全天候友谊’和全方位合作已成为中巴关系的显著特征,两军之间的交往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本刊记者注意到,不论是在训练场上,还是在篮球、排球赛上,巴方战士说得最多的汉语就是“中巴友谊,万岁万岁”。
通过几天的共同生活,在反塔利班战争中饱受考验的巴基斯坦特战队员学会了击鼓丢手绢,而“天狼突击队”的战士们也跳起了欢快的巴基斯坦民族舞蹈“鲁迪”和“邦格拉”。
至本刊截稿时,两国特战队员将带着用汗水和坦诚凝结的友谊,奔赴“边境地区山地联合反恐作战”实兵综合演练。

特种兵是怎样炼成的
练就一名合格的特战队员没有捷径可言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樊永强 | 宁夏青铜峡报道
绿树掩映,稻花飘香,这里正是“塞上江南”银川平原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若不是营区门口醒目的“八一”军徽标志,人们可能想象不出这片被满眼翠绿包围着的恬静庭院里,隐藏着解放军最为精锐的战士---特种兵。
7月1日至11日在中国宁夏青铜峡地区举行的第三次中巴反恐联训,把这支神秘部队展示在世人面前。
与解放军其他精锐部队一样,这个特种大队的前身具有光荣而悠久的历史---由名将彭雪枫在××战争中创建,走出过百余位将军和数以千计的共和国英模。外界一般称其为“雪枫团”。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军队职能使命的拓展,反恐成为解放军的一项重要使命。2000年,“雪枫团”以特种作战连8连为依托,成立了团队历史上的第一支反恐特战分队。
如今,作为中国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反恐特战分队,8连有一个响亮而充满血性的名字---“天狼突击队”。
从特种作战连到反恐特战精锐,“天狼突击队”走过的道路,正是今日解放军特种部队飞速变化的一个缩影。
特殊材料锻造的战士
“并不是每名战士都能成为合格的特种兵。”“天狼突击队”指挥官、8连连长王庆新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揭开了特种兵训练生活的种种迷雾。
个头1.75米的王庆新在“天狼突击队”里并不起眼,显得矮小而精干。对于一个平均身高在1.80米的连队来说,要寻找几个“帅哥”、“酷兵”出来并非难事。
由于特殊的身体、心理素质要求,在征兵时,特种兵的淘汰率仅次于各兵种中最高的空军招飞。
“在有些地方,经常会出现无法招满的情况。”特种大队部队长王炳军说,即使入伍到了特种部队,由于无法适应严酷的训练,一些战士会被调整到其他岗位。
根据王庆新的描述,可以粗略勾画出一个特种兵的标准形象:这是一位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灵敏的反应速度、钢铁般的意志和出色技战术水平的战士。
一如“天狼突击队”营区里的四句话标语:“无所畏惧,无比忠诚,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从外表来看,特战队员都是标准的倒三角体形和棱角分明的面庞。特战队员的体重一般都保持在75公斤左右,全身脂肪很少,都是线条分明的肌肉。
“有一种说法是,特种兵是‘特殊材料锻造的’,问题的关键是特在什么地方。”兰州军区某集团军副参谋长李富华长期指导特种兵培养。他认为,传统观念认为,特种兵特在身心素质的过硬,特在对残酷环境的适应上,“现在则更加强调智能、技能、体能合一,更加强调运用信息化装备手段的能力和素养。”
在“天狼突击队”,特战队员全部是高中以上文化,30%以上达到了大专文化程度。85%的官兵掌握计算机技术、军事英语、反恐手语等内容。在此次中巴反恐联合训练中,中方队员能熟练运用多种信息化反恐特战装备、指挥侦察装备,已成为训练场上的新亮点。
所有特战队员都能熟练掌握6种以上轻武器,全部会跳伞、机降、攀登、游泳、驾驶、格斗。
近年来,依靠高素质兵员,“天狼突击队”先后攻克30多个反恐训练难题,连续进行超强度、大难度、高危险性实战训练。
特战没有捷径
“培养一名优秀的特种兵,需要多长时间?”
“至少三年。”面对《瞭望东方周刊》的提问,王庆新干脆利索地做了回答。
练就一名合格的特战队员没有捷径可言,只能靠长时间地反复锻炼。腰力、臂力、爆发力,一项项艰难累加,直到“炼”成钢筋铁骨。
单从体能训练来说,一位特战队员的日常“食谱”是这样的:每天跑一个5公里,一周跑两次10公里武装越野。每天睡觉前是“6个100”---100个仰卧起坐、100下推举杠铃、100个俯卧撑、100次握力掌、100个深蹲、100次压腿。
这些训练内容看似简单,但长期不懈地坚持下来,练就了特战队员超乎一般军人的能力。
九班班长宋振海为本刊记者演示了手枪快速射击:从枪套中出枪、上膛、瞄准、射击、击中目标,全部完成不到2秒钟。
这位24岁的战士平静地告诉本刊记者:“对于特战队员而言永远没有第二枪。要么你首发命中,要么就被对方击中。”
宋振海的双手密布老茧,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因长时间接触枪体而受伤最多,手指第一节已有些变形。
除了体能和射击,特战队员还要学习各种特种作战战术和技能,包括楼房突入、街道反恐、自由搏击、多能攀登、快速绳降等等。
7月3日下午,在“雪枫团”的攀登楼前,中方特战队员展示了快速攀登和应急下滑的拿手绝技---徒手从平地攀上4层楼高的垂直崎岖岩面,用时不到20秒;从4层楼上通过绳降快速下滑到地面,则是不到一秒钟的眨眼工夫。
“猎人基地”
此次对巴基斯坦特战队开放的是目前全军最为先进、全面的特种训练基地。这座按照委内瑞拉“猎人学校”标准修建的训练中心,被称为“猎人基地”。
委内瑞拉的“猎人学校”乃是当今世界最为著名的特种兵训练基地。它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初衷是提高委内瑞拉陆海空侦察分队的训练水平。
由于“猎人学校”训练强度大、水准高,各国纷纷选派特种兵前往进行强化训练。“猎人学校”以其艰苦、甚至残酷的“魔鬼训练”闻名遐迩,淘汰率高达50%至80%。其校训是“这里造就的最具战斗力、最凶猛、最有头脑的战士”。
“天狼突击队”与“猎人学校”有一段不解之缘。
2001年,特种大队军官黄和平奉命赴“猎人学校”训练。
他在抓绳塔攀越课目时,曾因体力透支从12米高的塔顶摔了下来,昏迷4小时。但被医护人员抢救清醒后,他回到训练场,最终通过“魔鬼训练”。
到这一期学员毕业时,参训的68名各国学员仅剩下22人。学校荣誉墙上原有的11面参训国国旗,这时也只剩下中国、美国和委内瑞拉三个国家的国旗。
在毕业典礼上,“猎人学校”的校长亲自为黄和平佩戴“最具有献身精神突击队员楷模”荣誉奖章,其头像被永久镌刻在委内瑞拉“猎人学校”荣誉墙上,为中国军人赢得了荣誉。
黄和平回国后即担任“天狼突击队”指挥官。他在训练中引入“魔鬼训练”的方法手段,先后培养出一批“超级小猎人”。“猎人基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的。
在“猎人基地”大门口的宣传牌上写着:“这里锻造的是魔鬼猎人,我们必须挑战极限绝地求生;这里只有无所畏惧的猎人与智勇双全的猎手,没有任人宰割的猎物。”
独家探访“猎人基地”的《瞭望东方周刊》看到,“猎人基地”中有连续31组高难度障碍:特战队员在沙土、泥泞、碎石中匍匐穿越百米低桩铁丝网;在离地面8米的高空手抓两条钢索走过长30米的钢索;凭借爆发力攀上45度倾斜的隔绝墙;穿着湿滑的军靴,在爆炸中快速通过蛇形独木桥;跳进2米深的泥潭,保持浮力并连续托举弹药箱50次。
“‘魔鬼训练’的目的就是在心理、意志和身体承受力达到极限的情况下磨练特种兵的战斗意志,把顽石变成钢铁。”特种大队副大队长何健说。他曾代表中国参加世界著名的“突击·爱尔纳”国际侦察兵比武并夺冠。
他告诉本刊记者,这么多年来很少有战士能够在两年义务兵服役期就通过全部课目。但是通过“魔鬼训练’的特战队员都可以孤胆深入敌后,在关键时刻发挥反恐尖刀的作用。
52块“伤疤勋章”
其实在解放军中,有许多部队都可以划入“特种部队”的范围,包括空军和海军中的快速反应部队。不过,随着现代战争显示了不同以往的种种特点,更加小型、精锐,负有非传统战争或者非对称战争使命的特战队更符合“特种部队”的定义。
一名特战队员的“行头”至少是这样的:一身特种迷彩服,一套作战背心,一副绳降装具,一顶头盔,一双作战靴,一副护膝。如果需要跳伞机降还要背负一套主副伞包,当然还少不了脸上涂的油彩和醒目的特种兵臂章。不算携带的武器,这样一套装具下来,至少也在20公斤左右。如果要野外生存,还要携带一个重达30公斤以上的野战背囊。
不同的作战岗位携带不同的武器。此次联训中,中方展示了大量制式武器和特种装备。
从公开画面和照片中军迷们可以看到,“天狼突击队”既有95式5.8毫米自动步枪、88式5.8毫米狙击步枪、120毫米反坦克火箭炮这样在去年国庆阅兵中出现过的常规武器,也有05式5.8毫米微型冲锋枪和06式5.8毫米微声手枪等新式装备。
微声冲锋枪发射时,枪口侧面2米处的噪声峰值刚刚超过100分贝。站在旁边,几乎只能听到枪机撞击其他零件的声音。微声武器普遍装备在世界先进国家的特战部队中,能够为特种作战、无声歼敌提供方便,从而弥补手枪及自动步枪存在的不足。
特战队员的武器上经常会装配昼夜电视枪用标准镜、步枪战术导轨系统、二合一瞄具等辅助器材,头盔上有微光观察镜、夜视仪,并携带手持热像仪、微光望远镜、数字侦察仪等侦察工具。
另外一些特种装备还包括抛绳器、复合探雷器、便携式激光炫目器等等。在公开画面中还可以看到,中国反恐特战队还装备有展翼不到1米宽的无人飞行器,可承载两人的动力三角翼,国产猛士军车、猛士侦察车。甚至降落伞就有几个型号。
携带这些先进装备的是许多与《士兵突击》中“许三多”有几分神似的特种兵。比如此次联训的中方搏击组教练赵世虎,本刊记者曾目睹他在右臂后,用一根长约20厘米的细铁丝对着伤口连“缝”3针,然后从迷彩服上扯下1块布头,完成包裹。
演练全部结束时,从他右臂伤口流出的鲜血染红了紧握的钢枪。一位观摩的将军走到他面前,行了一个庄重的军礼,称赞他是“特战兵中的钢铁汉”。虽然在和平年代,但赵世虎身上仍有52块伤疤。
“天狼突击队”的名称来自“西北狼”,在西北这个中国重要的战略方向上,它承担着独一无二的重任。“雪枫团”政委王龙宏说,“无论使用的武器如何先进,无论担负的任务如何变化,也无论面对的对手有多强大,忠诚、忍耐和血性永远是中国反恐特战队的精神标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楼主| 发表于 2010-8-2 10:19:22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stronomy Forum of Starry Sky ( 浙ICP备16020121号 )

GMT+8, 2024-11-26 07:29 , Processed in 0.0735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