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星天文论坛(大陆著名天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历史
查看: 8858|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太阳系主要天体简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4 23:04: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太阳:
所处位置:银河系约有2000多亿个恒星。银河系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铁饼,鼓起处为银心,是恒星密集区,所以看上去白茫茫的一片。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巨大的圆盘旋涡,整个银河系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中间最厚的部分约3000~6500光年。这个圆盘旋涡有四条螺旋状的旋臂,从银河系中心均匀对称地延伸出来,进行逆时针旋转。银河系中心和4条旋臂都是恒星密集的地方,太阳系位于第三旋臂(猎户座旋臂),距离银河系中心约3.3万光年。
星球结构:氢、氦组成的气体火球,能量来源于氢聚变为氦的聚变反应。从内到外分别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直径:139.2万公里,等于地球的109倍。
自转周期:太阳赤道为27.275天,太阳两极为37天。
轨道半径:太阳系距离银河系中心约33000光年。
公转速度:250公里/秒。
公转周期:环绕银心运行的周期为2.5亿个地球年。
温度:核反应区1560万℃,辐射区13万℃,对流区5000℃,光球层5800℃,色球层10万℃,日冕层150万℃。

水星:
星球结构:岩石外壳,铁质内核,微量氧、钾、钠气体,没有水分。
直径:4879公里。
自转周期:58天15小时30分14秒。
轨道半径:0.579亿公里(0.387天文单位)。
公转速度:47.87公里/秒。
公转周期:87天23小时15分30秒。
温度:-173℃至427℃。

金星:
星球结构:岩石外壳,铁质内核,大气层含二氧化碳、硫酸气体,没有水分。
直径:12103.6公里。
自转周期:243天又28分48秒,自东向西逆向自转。
轨道半径:1.082亿公里(0.72天文单位)。
公转速度:35.03公里/秒。
公转周期:224天16小时49分26秒。
温度:482℃。

地球:
星球结构:岩石外壳,铁质内核,水和冰,大气层含氮、氧、二氧化碳、水汽。
直径:12745.6公里。
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
轨道半径:1.496亿公里(1.00天文单位)。
公转速度:29.79公里/秒。
公转周期:365天5小时48分46秒。
温度:-89.2℃至57.7℃。
卫星:1个。

月球:
星球结构:岩石外壳,没有内核,没有大气和水分。
直径:3474.2公里。
自转周期:27天7小时43分12秒。
轨道半径:38.44万公里。
公转速度:1.022公里/秒。
公转周期:27天7小时43分12秒;朔望月为29天12小时44分3秒。
温度:-203℃至127℃。

火星:
星球结构:岩石外壳,铁质内核,大气层含二氧化碳、氮、氧、水蒸气等。
直径:6779公里。
自转周期:24小时37分23秒。
轨道半径:2.279亿公里(1.52天文单位)。
公转速度:24.13公里/秒。
公转周期:686天23小时31分12秒。
温度:-139℃至20℃。
卫星:2个。

小行星带:
星球结构:已发现70万颗,岩石、铁质、冰块等结构。
直径:0.01米至952公里。
轨道半径:2.5亿公里至6.3亿公里(1.67至4.22天文单位)。

灶神星:
星球结构:由岩石、冰、淡水组成。
直径:560公里。
自转周期:5小时20分。
轨道半径:5.3268亿公里(2.36天文单位)。
公转速度:19.34公里/秒。
公转周期:1325天又12小时(3.63个地球年)。
温度:-190℃至-18℃。

婚神星:
星球结构:由岩石、冰、淡水组成。
直径:240公里。
自转周期:7小时13分。
轨道半径:3.994亿公里(2.67天文单位)。
公转速度:18.21公里/秒。
公转周期:1594天(4.36个地球年)。
温度:-110℃。

谷神星:
星球结构:由岩石、冰、淡水组成。
直径:975×909公里。
自转周期:9小时4分28秒。
轨道半径:4.1372亿公里(2.765天文单位)。
公转速度:17.88公里/秒。
公转周期:1679天18小时50分(4.599个地球年)。
温度:-106℃。

智神星:
星球结构:由岩石、冰、淡水组成。
直径:525公里。
自转周期:7小时49分。
轨道半径:5.4294亿公里(2.77天文单位)。
公转速度:17.65公里/秒。
公转周期:1686天(4.62个地球年)。
温度:-109℃。

木星:
星球结构:由固态内核以及液态和气态的氢、氦、甲烷、水组成。
直径:142984公里。
自转周期:9小时55分30秒。
轨道半径:7.783亿公里(5.20天文单位)。
公转速度:13.06公里/秒。
公转周期:4332天16小时48分(11.86个地球年)。
温度: -121℃。
光环:宽度56000公里,厚度20公里。
卫星:64个。

土星:
星球结构:由固态内核以及液态和气态的氢、氦、甲烷、水组成。
直径:120536公里。
自转周期:10小时32分35秒。
轨道半径:14.335亿公里(9.582天文单位)。
公转速度:9.69公里/秒。
公转周期:10832天7小时50分53秒(29.46个地球年)。
温度:-189℃至-139℃。
光环:宽度30.2万至48万公里,厚度10公里。
卫星:62个。

土卫六(泰坦星):
星球结构:岩石外壳,铁质内核,固态冰,氮、甲烷、氩等气体,存在着有机物,环境同早期地球类似。
直径:5151公里。
自转周期:15天22小时41分24秒。
轨道半径:122.185万公里。
公转速度:5.57公里/秒。
公转周期:15天22小时41分24秒。
温度:-179℃。

天王星:
星球结构:由岩石和各类冰组成,大气层含氢、氦、甲烷。
直径:51118公里。
自转周期:17小时14分24秒,横在轨道上,自东向西逆转。
轨道半径:28.767亿公里(19.229天文单位)。
公转速度:6.81公里/秒。
公转周期:30799天2小时16分48秒(84.32个地球年)。
温度:-224℃至-197℃。
光环:宽度3万公里,厚度0.01公里。
卫星:27个。

海王星:
星球结构:由岩石和各类冰组成,大气层含氢、氦、甲烷。
直径:50538公里。
自转周期:16小时6分40秒。
轨道半径:45.034亿公里(30.10天文单位)。
公转速度:5.43公里/秒。
公转周期:60372天14小时58分33秒(165.168个地球年)。
温度:-224℃至-153℃。
光环:宽度0.6公里。
卫星:13个。

哈雷彗星:
星球结构:由冰冻和尘埃组成;接近太阳时,冰核蒸发为彗发、彗尾;由于受到太阳风的压力,彗尾总是朝向太阳相反方向。
直径:彗核16×8.2×7.5公里,彗发直径40万公里。
自转周期:7天9小时36分。
轨道半径:0.879亿至52.8亿公里(0.59至35.31天文单位),轨道扁长,自东向西逆向运行。
公转周期:76.0至79.3个地球年。
温度:-30℃至100℃。

拉达曼迪斯星:
星球结构:由冰结晶体和氨组成。
直径:276×87公里。
轨道半径:58.576亿公里(39.155天文单位)。
公转速度:4.73公里/秒。
公转周期:89489天21小时36分(245个地球年)。
温度:-230℃。

死神星(厄耳枯斯):
星球结构:由冰结晶体和氨组成。
直径:1020×874公里。
轨道半径:58.969亿公里(39.419天文单位)。
公转速度:4.68公里/秒。
公转周期:90396天9小时36分(247.5个地球年)。
温度:-230℃。
卫星:1个。

伊克西翁星:
星球结构:由冰结晶体和氨组成。
直径:820公里。
轨道半径:59.15亿公里 (39.539天文单位)。
公转速度:4.667公里/秒。
公转周期:90811天(248.627个地球年)。
温度:-230℃。

冥王星:
星球结构:由岩石和各类冰组成,大气层含氮、甲烷。
直径:2360公里。
自转周期:6天9小时17分36秒。
轨道半径:59.064亿公里 (39.482天文单位)。
公转速度:4.749公里/秒。
公转周期:90614天20小时56分24秒(248.09个地球年)。
温度:-234℃至-212℃。
卫星:3个。

冥卫一(卡戎星):
星球结构:由岩石和固态氮、甲烷的冰组成。
直径:1212公里。
自转周期:6天9小时17分36秒。
轨道半径:1.964万公里。
公转速度:0.22公里/秒。
公转周期:6天9小时17分36秒。
温度:-230℃。

雨神星:
星球结构:由冰结晶体和氨组成。
直径:530×430公里。
轨道半径:59.484亿公里(39.762天文单位)。
公转速度:4.63公里/秒。
公转周期:91579天(250.73个地球年)。
温度:-230℃。

伐楼拿星:
星球结构:由冰结晶体和氨组成。
直径:936公里。
自转周期:3小时10分18秒。
轨道半径:64.514亿公里(43.124天文单位)。
公转速度:4.53公里/秒。
公转周期:103440天14小时24分(283.2个地球年)。
温度:-232℃。

妊神星:
星球结构:由岩石、冰水组成。
直径:1960×996公里。
自转周期:3小时54分56秒。
轨道半径:64.84亿公里(43.335天文单位)。
公转速度:4.484公里/秒。
公转周期:104234天(285.377个地球年)。
温度:-235℃。
卫星:2个。

创神星(夸欧尔星):
星球结构:由冰结晶体和氨组成。
直径:1346×989公里。
轨道半径:64.934亿公里(43.405天文单位)。
公转速度:4.52公里/秒。
公转周期:104449天22小时2分(285.968个地球年)。
温度:-230℃。
卫星:1个。

卡俄斯星:
星球结构:由冰结晶体和氨组成。
直径:558公里。
自转周期:3天23小时39分50秒。
轨道半径:68.216亿公里(45.599天文单位)。
公转速度:4.393公里/秒。
公转周期:112898天23小时51分35秒(309.1个地球年)。
温度:-240℃。

鸟神星:
星球结构:由甲烷结晶、乙烷冰、固态氮组成。
直径:1900×1300公里。
轨道半径:68.503亿公里(45.791天文单位)。
公转速度:4.419公里/秒。
公转周期:113183天(309.88个地球年)。
温度:-243℃。

阋神星(齐娜星、厄里斯星):
星球结构:由岩石和甲烷结晶组成,大气层含氮、甲烷。
直径:2384公里。
自转周期:7小时30分。
轨道半径:101.23亿公里(67.668天文单位)。
公转速度:3.436公里/秒。
公转周期:203500天(557.15个地球年)。
温度:-248℃。
卫星:1个。

海尔-波普彗星:
星球结构:由冰冻和尘埃组成;接近太阳时,冰核蒸发为彗发、彗尾;由于太阳风压力,彗尾背离太阳。
直径:彗核40公里。
自转周期:11小时46分。
轨道半径:1.36亿至538亿公里(0.91至360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869295天(2380个地球年)。
温度:-248℃至100℃。

塞德娜星:
星球结构:由岩石和各类冰组成。
直径:1600×1200公里。
自转周期:10小时5分。
轨道半径:818.40亿公里(547.059天文单位)。
公转速度:1.04公里/秒。
公转周期:4673581天(12795.568个地球年)。
温度:-270℃。

                          根据搜集的众多天文资料,反复核对,鉴别整理
                                             2010年4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发表于 2010-4-25 11:29:18 | 只看该作者
挺详细的,谢谢楼主分享
3#
发表于 2010-4-25 15:25:34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资料,楼主费心了。
4#
发表于 2010-6-22 22:02:03 | 只看该作者
帮你补充一些,助你早日被加精。
5#
发表于 2010-6-22 22:02: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efanghua 于 2010-6-22 22:13 编辑

太阳sun
    是一颗普通的恒星,目前在赫-罗图上度过了主序生涯的一半左右。它是一个质量为1989.1亿亿亿吨(约为地球质量的33万倍)、直径139.2万km(约为地球直径的109倍)的热气体(严格说是等离子体)球。其平均密度为水的1.4倍,但这一平均密度隐含着很宽的密度范围,从超高密的核心到稀薄的外层。
  作为一颗恒星太阳,其总体外观性质是,光度为383亿亿亿瓦,绝对星等为4.8,他是一颗黄色G2型矮星,有效温度等于开氏5800度。太阳与在轨道上绕它公转的地球的平均距离为149597870km(499.005光秒或1天文单位)。按质量计,它的物质构成是71%的氢、26%的氦和少量重元素。太阳圆面在天空的角直径为32角分,与从地球所见的月球的角直径很接近,是一个奇妙的巧合(太阳直径约为月球的400倍而离我们的距离恰是地月距离的400倍),使日食看起来特别壮观。由于太阳比其他恒星离我们近得多,其视星等达到-26.8,成为地球上看到最明亮的天体。太阳每25.4天自转一周(平均周期;赤道比高纬度自转得快),每2亿年绕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周。太阳因自转而呈轻微扁平状,与完美球形相差0.001%,相当于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6km(地球这一差值为21km,月球为9km,木星9000km,土星5500km)。差异虽然很小,但测量这一扁平性却很重要,因为任何稍大一点的扁平程度(哪怕是0.005%)将改变太阳引力对水星轨道的影响,而使根据水星近日点进动对广义相对论所做的检验成为不可信。
    太阳基本物理参数:
半径: 696295 千米.
质量: 1.989×1030 千克
温度: 5800 ℃ (表面)1560万℃ (核心)
总辐射功率: 3.83×1026 焦耳/秒
平均密度: 1.409 克/立方厘米
日地平均距离: 1亿5千万 千米
年龄: 约50亿年

6#
发表于 2010-6-22 22:02: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efanghua 于 2010-6-22 22:15 编辑

水星Mercury

水星最接近太阳,是太阳系中第二小行星。水星在直径上小于木卫三和土卫六,但它更重。
    水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5791万 千米 (0.38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87.70 天
自转周期: 58.65 日
平均轨道速度: 47.89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206
轨道倾角: 7.0 度
行星赤道半径: 2440 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0.0553
密度: 5.43 克/立方厘米
卫星数: 无
公转轨道: 距太阳 57,910,000 千米 (0.38 天文单位)
赤道逃逸速度 4.25 km/sec 平均地表温度 179°C
最高地表温度 427°C 最低地表温度 -173°C
大气组成 氦 42% 钠 42% 氧 15% 其它 1%
    在古罗马神话中水星是商业、旅行和偷窃之神,即古希腊神话中的赫耳墨斯,为众神传信的神,或许由于水星在空中移动得快,才使它得到这个名字。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苏美尔时代,人们便发现了水星,古希腊人赋于它两个名字:当它初现于清晨时称为阿波罗,当它闪烁于夜空时称为赫耳墨斯。不过,古希腊天文学家们知道这两个名字实际上指的是同一颗星星,赫拉克赖脱(公元前5世纪之希腊哲学家)甚至认为水星与金星并非环绕地球,而是环绕着太阳在运行。仅有水手10号探测器于1973年和1974年三次造访水星。它仅仅勘测了水星表面的45%(并且很不幸运,由于水星太靠近太阳,以致于哈博望远镜无法对它进行安全的摄像)。水星的轨道偏离正圆程度很大,近日点距太阳仅四千六百万千米,远日点却有7千万千米,在轨道的近日点它以十分缓慢的速度按岁差围绕太阳向前运行(岁差:地轴进动引起春分点向西缓慢运行,速度每年0.2",约25800年运行一周,使回归年比恒星年短的现象。分日岁差和行星岁差两种,后者是由行星引力产生的黄道面变动引起的。)在十九世纪,天文学家们对水星的轨道半径进行了非常仔细的观察,但无法运用牛顿力学对此作出适当的解释。存在于实际观察到的值与预告值之间的细微差异是一个次要(每千年相差七分之一度)但困扰了天文学家们数十年的问题。有人认为在靠近水星的轨道上存在着另一颗行星(有时被称作Vulcan,“祝融星”),由此来解释这种差异,结果最终的答案颇有戏剧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人们接受认可此理论的早期,水星运行的正确预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水星因太阳的引力场而绕其公转,而太阳引力场极其巨大,据广义相对论观点,质量产生引力场,引力场又可看成质量,所以巨引力场可看作质量,产生小引力场,使其公转轨道偏离。类似于电磁波的发散,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传向远方。--译注)
    在1962年前,人们一直认为水星自转一周与公转一周的时间是相同的,从而使面对太阳的那一面恒定不变。这与月球总是以相同的半面朝向地球很相似。但在1965年,通过多普勒雷达的观察发现这种理论是错误的。现在我们已得知水星在公转二周的同时自转三周,水星是太阳系中目前唯一已知的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共动比率不是1:1的天体。由于上述情况及水星轨道极度偏离正圆,将使得水星上的观察者看到非常奇特的景像,处于某些经度的观察者会看到当太阳升起后,随着它朝向天顶缓慢移动,将逐渐明显地增大尺寸。太阳将在天顶停顿下来,经过短暂的倒退过程,再次停顿,然后继续它通往地平线的旅程,同时明显地缩小。在此期间,星星们将以三倍快的速度划过苍空。在水星表面另一些地点的观察者将看到不同的但一样是异乎寻常的天体运动。水星上的温差是整个太阳系中最大的,温度变化的范围为90开到700开。相比之下,金星的温度略高些,但更为稳定。水星在许多方面与月球相似,它的表面有许多陨石坑而且十分古老;它也没有板块运动。另一方面,水星的密度比月球大得多,(水星 5.43 克/立方厘米 月球 3.34克/立方厘米)。水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体。事实上地球的密度高部分源于万有引力的压缩;或非如此,水星的密度将大于地球,这表明水星的铁质核心比地球的相对要大些,很有可能构成了行星的大部分。因此,相对而言,水星仅有一圈薄薄的硅酸盐地幔和地壳。巨大的铁质核心半径为1800到1900千米,是水星内部的支配者。而硅酸盐外壳仅有500到600千米厚,至少有一部分核心大概成熔融状。事实上水星的大气很稀薄,由太阳风带来的被破坏的原子构成。水星温度如此之高,使得这些原子迅速地散逸至太空中,这样与地球和金星稳定的大气相比,水星的大气频繁地被补充更换。
    水星的表面表现出巨大的急斜面,有些达到几百千米长,三千米高。有些横处于环形山的外环处,而另一些急斜面的面貌表明他们是受压缩而形成的。据估计,水星表面收缩了大约0.1%(或在星球半径上递减了大约1千米)。水星上最大的地貌特征之一是Caloris盆地,直径约为1300千米,人们认为它与月球上最大的盆地Maria相似。如同月球的盆地,Caloris盆地很有可能形成于太阳系早期的大碰撞中,那次碰撞大概同时造成了星球另一面正对盆地处奇特的地形。除了布满陨石坑的地形,水星也有相对平坦的平原,有些也许是古代火山运动的结果,但另一些大概是陨石所形成的喷出物沉积的结果。水手号探测器的数据提供了一些近期水星上火山活动的初步迹象,但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料来确认。令人惊讶的是,水星北极点的雷达扫描(一处未被水手10号勘测的区域)显示出在一些陨石坑的被完好保护的隐蔽处存在冰的迹象。水星有一个小型磁场,磁场强度约为地球的1%。至今未发现水星有卫星。


7#
发表于 2010-6-22 22:03: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efanghua 于 2010-6-22 22:18 编辑

金星Venus

    八大行星之一,中国古代称之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有时是晨星,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有时是昏星,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被称为“长庚”。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阳和月亮外最亮的星,犹如一颗耀眼的钻石,于是古希腊人称它为阿佛洛狄忒(Aphrodite)--爱与美的女神,而罗马人则称它为维纳斯(Venus)--美神。
  戴着面纱的近邻——金星
    天亮前后,东方地平线上有时会看到一颗特别明亮的“晨星”,人们叫它“启明星”;而在黄昏时分,西方余辉中有时会出现一颗非常明亮的“昏星”,人们叫它“长庚星”。这两颗星其实是一颗,即金星。金星是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二颗。它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金星,在中国民间称它为“太白”或“太白金星”。古代神话中,“太白金星”是一位天神。古希腊人称金星为“阿佛洛狄忒”,是代表爱与美的女神。而罗马人把这位女神称为“维纳斯”,于是金星也被称为维纳斯了。
    除太阳和月亮之外,金星是全天最亮的星,亮度最大时为-4.4等,比著名的天狼星(除太阳外全天最亮的恒星)还要亮14倍。金星没有卫星,因此金星上的夜空没有“月亮”,最亮的“星星”是地球。由于离太阳比较近,所以在金星上看太阳,太阳的大小比地球上看到的大1.5倍。 有人称金星是地球的孪生姐妹,确实,从结构上看,金星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金星的半径约为6073公里,只比地球半径小300公里,体积是地球的0.88倍,质量为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于地球。但两者的环境却有天壤之别:金星的表面温度很高,不存在液态水,加上极高的大气压力和严重缺氧等残酷的自然条件,金星不可能有任何生命存在。因此,金星和地球只是一对“貌合神离”的姐妹。
    金星大气中,二氧化碳最多,占97%以上。同时还有一层厚达20到30公里的由浓流酸组成的浓云。金星表面温度高达465至485度,大气压约为地球的90倍。金星的自转很特别,自转方向与其它行星相反,是自西向东。因此,在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它自转一周要243天,但金星上的一昼夜特别长, 相当于地球上的117天,这就是说金星上的“一年”只有“两天”,一年中只能看到两次“日出”。金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很接近正圆的椭圆形,其公转速度约为每秒35公里,公转周期约为224.70天。  金星的公转轨道很接近于正圆,且与黄道面接近重合。其公转周期约为224.7日,但其自转周期却为243日,也就是说,金星的“一天”比“一年”还长。金星是太阳系内唯一逆向自转的大行星。另外它和水星一样,是太阳系中仅有的两个没有天然卫星的大行星。
  金星周围有浓密的大气和云层。这些云层为金星表面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只有借助于射电望远镜才能穿过这层大气,看到金星表面的本来面目。
  金星的地貌
  金星的表面比较年轻,大约是300至500万年前才形成的。金星的地势比较平坦。金星上70%是起伏不大的平原,20%是低洼地,还有10%左右的高地。最高的山峰达10,590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一条从南向北穿过赤道的长达1200千米的大峡谷,是九大行星中最大的峡谷。
  金星上没有小的环形山,由于金星表面有稠密的大气,小陨星在进入金星的大气层时就被烧光了。金星上的环形山通常都是成群的,大概是由于较大的小行星在到达金星表面前,在大气中碎裂所至。
  火山及火山活动金星表面为数很多。至少85%的金星表面覆盖着火山岩。除了几百个大型火山外,在金星表面还零星分布着100,000多座小型火山。从火山中喷出的熔岩流产生了了长长的沟渠,范围大至几百公里,其中最长的一条超过7000公里。
金星上的“温室效应”
  金星表面的温度最高达447℃,是因为金星上强烈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金星上的温室效应强得令人瞠目结舌,原因在于金星的大气密度是地球大气的100倍,且大气97%以上是“保温气体”---二氧化碳;同时,金星大气中还有一层厚达20~30千米的由浓硫酸组成的浓云。二氧化碳和浓云只许太阳光通过,却不让热量透过云层散发到宇宙空间。被封闭起来的太阳辐射使金星表面变得越来越热。温室效应使金星表面温度高达465至485℃,且基本上没有地区、季节、昼夜的差别。它还造成金星上的气压很高,约为地球的90倍。浓厚的金星云层使金星上的白昼朦胧不清,这里没有我们熟悉的蓝天、白云,天空是橙黄色的。
云层顶端有强风,大约每小时350千米,但表面风速却很慢,每小时几千米不到。十分有趣的是,金星上空会像地球上空一样,出现闪电和雷暴。
  罕见的“金星凌日”
  凌日:指地内行星圆面经过日面的现象。水星和金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距离太阳近,在绕日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处在太阳与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一小黑圆点在日面缓慢移动,这就是凌日现象。
  金星有凌日现象,它以两次凌日为一组,两次凌日间隔8年,但两组之间的间隔却长达100多年,因此金星凌日是百年难遇的。金星凌日看起来就像太阳面庞上的一颗黑痣。英国天文学家哈雷(Edmond Halley)曾提出利用观测凌日可得了出精确的日地距离。俄罗斯天文学家罗蒙诺索夫在1761年观测金星凌日时发现了金星大气。19世纪,天文学家通过观测金星凌日成功地得出日地准确距离。
金星是一颗内层行星,从地球用望远镜观察它的话,会发现它有位相变化。伽利略对此现象的观察是赞成哥白尼的有关太阳系的太阳中心说的重要证据。第一艘访问金星的飞行器是1962年的水手2号。随后,它又陆续被其他飞行器:金星先锋号,苏联尊严7号(第一艘在其他行星上着陆的飞船)、尊严9号(第一次返回金星表面照片[左图])访问(迄今已总共至少20次)。最近,美国轨道飞行器Magellan成功地用雷达产生了金星表面地图。
    金星的自转非常不同寻常,一方面它很慢(金星日相当于243个地球日,比金星年稍长一些),另一方面它是倒转的。另外,金星自转周期又与它的轨道周期同步,所以当它与地球达到最近点时,金星朝地球的一面总是固定的。这是不是共鸣效果或只是一个巧合就不得而知了。
金星有时被誉为地球的姐妹星,在有些方面它们非常相像:
-- 金星比地球略微小一些(95%的地球直径,80%的地球质量)。
-- 在相对年轻的表面都有一些环形山口。
-- 它们的密度与化学组成都十分类似。
由于这些相似点,有时认为在它厚厚的云层下面金星可能与地球非常相像,可能有生命的存在。但是不幸的是,许多有关金星的深层次研究表明,在许多方面金星与地球有本质的不同。
    金星的大气压力为90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地球海洋深1千米处的压力),大气大多由二氧化碳组成,也有几层由硫酸组成的厚数千米的云层。这些云层挡住了我们对金星表面的观察,使得它看来非常模糊。这稠密的大气也产生了温室效应,使金星表面温度高达400度,超过了740开(足以使铅条熔化)。金星表面自然比水星表面热,虽然金星比水星离太阳要远两倍。云层顶端有强风,大约每小时350千米,但表面风速却很慢,每小时几千米不到。金星可能与地球一样有过大量的水,但都被蒸发,消散殆尽,使如今变得非常干燥。地球如果再比太阳近一些的话也会有相同的运气。我们会知道为什么基础条件如此相似但却有如此不同的现象的原因的。大部分金星表面由略微有些起伏的平原构成,也有几个宽阔的洼地:Atalanta Planitia, Guinevere Planitia, Lavinia Planitia;还有两个大高地:在北半球的与澳大利亚一般大的Ishtar Terra和在沿赤道的与南美洲一般大的Aphrodite Terra。Ishtar内主要由Lakshmi Planum高原组成,由金星上最高的山脉所包围,包括巨型山Maxwell Montes。来自Magellan飞行器映像雷达的数据表明大部分金星表面由熔岩流覆盖。有几座大屏蔽火山,如Sif Mons(右图),类似于夏威夷和火星的Olympus Mons(奥林匹斯山脉)。最近发布的发现资料显示金星的火山活动仍很活跃,不过集中在几个热点;大部分地区已形成地形,比过去的数亿年要安静得多了。
    金星上最古老的地带看来形成于8亿年前。那时广泛存在的山火擦洗了早期的表面,包括几个金星早期历史时形成的大的环形山口。从Magellan飞行器发回的图片非常有趣并显得独一无二,包括喷出非常厚的岩浆的pancake volcanoes薄饼火山(左图),和像在岩浆房上盖折叠圆顶的coronae(右图)。
    金星的内部构造可能与地球非常相似:一个直径3000千米的铁质内核,熔化的石头为地幔填充大部分的星球。从Magellan飞行器最近返回的重力数据表明金星的外壳比早先假定的硬得多,厚得多。就像地球,在地幔中的对流使得对表面产生了压力,但它由相对较小的许多区域减轻负荷,使得它不会像在地球,地壳在板块分界处被破坏。金星没有磁场区,也许是由于较慢的自转速度引起的。金星没有卫星,由此引出一些话题。
    金星通常由肉眼即可观测,有时被称为“启明星”或“长庚星”("morning star" or "evening star"),它是天空中最亮的行星。Mike Harvey的行星位置图表显示了金星及其他行星的当前天空位置。更多的详情或专门图表可由行星程序,如“星光灿烂”创建。
金星是离太阳第二近,太阳系中第六大行星。在所有行星中,金星的轨道最接近圆,偏差不到1%。
    金星基本参数:
公转周期: 224.701天
平均轨道速度: 35.03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007
轨道倾角: 3.4 度
赤道直径: 12,103.6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0.8150
密度: 5.24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243.01 日
卫星数量: 0
公转半径: 108,208,930 km(0.72 天文单位)
表面面积 4.6亿 平方千米
表面引力 8.78 m/s2
自传时间 -243.02天
逃逸速度 10.4 千米/秒
表面温度 最低 平均 最高 228 K 737 K 773 K

8#
发表于 2010-6-22 22:04: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efanghua 于 2010-6-22 22:20 编辑

地球卫星--月球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月球的年龄大约也是46亿年,它与地球形影相随,关系密切。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月球上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最深的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月球的正面永远向着地球。另一方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间中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而当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月球约一个农历月绕地球运行一周,而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月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而新月与下一个新月(或两个相同月相之间)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朔望月较恒星月长是因为地球在月球运行期间,本身也在绕日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公转周期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月球便一直受到一个力矩的影响引致自转速度减慢,这个过程称为潮汐锁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转的角动量转变为月球绕地公转的角动量,其结果是月球以每年约38毫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时地球的自转越来越慢,一天的长度每年变长15微秒。月球对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现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围绕地球的轨道为同步轨道,所谓的同步自转并非严格。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形,当月球处于近日点时,它的自转速度便追不上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见月面东部达东经98度的地区,相反,当月处于远日点时,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快,因此我们可见月面西部达西经98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又由于月球轨道倾斜于地球赤道,因此月球在星空中移动时,极区会作约7度的晃动,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再者,由于月球距离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径之遥,若观测者从月出观测至月落,观测点便有了一个地球直径的位移,可多见月面经度1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严格来说,地球与月球围绕共同质心运转,共同质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径的2/3处)。由于共同质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围绕共同质心的运动好像是在“晃动”一般。从地球北极上空观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时针方向自转;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时针绕地运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时针绕日公转的。
    很多人不明白为甚么月球轨道倾角和月球自转轴倾角的数值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其实,轨道倾角是相对于中心天体(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转轴倾角则相对于卫星(即月球)本身的轨道面。在这个定义习惯很适合一般情况(例如人造卫星的轨道)而且是数值相当固定的,但月球却非如此。月球的轨道平面(白道面)与黄道面(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保持著5.145 396°的夹角,而月球自转轴则与黄道面的法线成1.5424°的夹角。因为地球并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较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断进动(即与黄道的交点在顺时针转动),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间,白道面相对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倾斜于黄道面)的夹角会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间变化。同样地,月球自转轴与白道面的夹角亦会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轨道这些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地球自转轴的倾角,使它出现±0.002 56°的摆动,称为章动。白道面与黄道面的两个交点称为月交点--其中升交点(北点)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面以北;降交点(南点)则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以南。当新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日食;而当满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月食。
    轨道资料:
平均轨道半径 384,400千米
轨道偏心率 0.0549
近地点距离 363,300千米
远地点距离 405,500千米
平均公转周期 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
平均公转速度 1.023千米/秒
轨道倾角 在28.58°与18.28°之间变化
(与黄道面的交角为5.145°)
升交点赤经 125.08°
近地点辐角 318.15°
默冬章 (repeat phase/day) 19 年
平均月地距离 ~384 400 千米
交点退行周期 18.61 年
近地点运动周期 8.85 年
食年 346.6 天
沙罗周期 (repeat eclipses) 18 年 10/11 天
轨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 5°9'
月球赤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 1°32'
物理特征
赤道直径 3,476.2 千米
两极直径 3,472.0 千米
扁率 0.0012
表面面积 3.976×107平方千米
扁率 0.0012
体积 2.199×1010 立方千米
质量 7.349×1022 千克
平均密度 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 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 2.38千米/秒
自转周期 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
(同步自转)
自转速度 16.655 米/秒(于赤道)
自转轴倾角 在3.60°与6.69°之间变化
(与黄道的交角为1.5424°)
反照率 0.12
满月时视星等 -12.74
表面温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气压 1.3×10-10 千帕
月球周期
名称 Value (d) 定义
恒星月 27.321 661 相对于背景恒星
朔望月 29.530 588 相对于太阳(月相)
分点月 27.321 582 相对于春分点
近点月 27.554 550 相对于近地点
交点月 27.212 220 相对于升交点
9#
发表于 2010-6-22 22:05: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efanghua 于 2010-6-22 22:21 编辑

地球Earth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56亿年以前产生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表面
    地球的表面十分年轻。在5亿年的短周期中(天文学标准),不断重复着侵蚀与构造的过程,地球的大部分表面被一次又一次地形成和破坏,这样一来,除去了大部分原始的地理痕迹(比如星体撞击产生的火山口)。这样一来,地球上早期历史都被清除了。地球至今已存在了45到46亿年,但已知的最古老的石头只有40亿年,连超过30亿年的石头都屈指可数。最早的生物化石则小于39亿年。没有任何确定的记录表明生命真正开始的时刻。
  71%的地球表面为水所覆盖。地球是行星中唯一一颗能在表面存在有液态水(虽然在土卫六的表面存在有液态乙烷与甲烷,木卫二的地下有液态水)。我们知道,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海洋的热容量也是保持地球气温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液态水也造成了地表侵蚀及大洲气候的多样化,目前这是在太阳系中独一无二的过程(很早以前,火星上也许也有这种情况)。
    人们对于地球的结构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地球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在天文学中,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起源和演化,探讨其它行星的结构,以至于整个太阳系起源和演化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转
  由于地球转动的相对稳定性,人类生活历来都利用它作为计时的标准,简单地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日。然而由于地球外部和内部的原因,地球的转动其实是很复杂的。地球自转的复杂性表现在自转轴方向的变化和自转速率即日长的变化。
  自转轴方向的变化中,最主要的是自转轴在空间绕黄道轴缓慢旋进,造成春分点每年向西移动50.256″的岁差。这是日、月对地球赤道突出部分吸引的结果。其次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本身的位置变化,造成了地面各点的纬度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有两种成分:一种以一年为周期,振幅约为0.09″,是大气和海水等季节性变化所引起的,是一种强迫振动;另一种成分以14个月为周期,振幅约为0.15″,是地球内部变化所引起的,叫做张德勒摆动,是一种自由振动。此外还有一些较小的自由振动。
  转速的变化造成日长的变化。主要有3类 :长期变化是减速的,使日长每百年增加1 ~ 2毫秒 ,是潮汐摩擦的结果;季节性变化最大可使日长变化0.6毫秒,是气象因素引起的;不规则的短期变化,最大可使日长变化4毫秒,是地球内部变化的结果.
    地球的基本参数:
扁率因子: 298.257
平均密度: 5.52克/厘米3
赤道半径: ae = 6378136.49米
极半径: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径: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转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003352819
质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地心引力常数: GE = 3.986004418 ×10^14 米3/秒2
平均密度: ρe = 5.515 克/厘米3
太阳与地球质量比: S/E = 332946.0
太阳与地月系质量比: S/(M+E) = 328900.5
公转时间: T = 365.2422 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 A = 1.49597870 × 1011 米
公转速度: v = 11.19 公里/秒
表面温度: t = - 30 ~ +45
表面大气压: p = 1013.250毫巴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极地): 983.2厘米/秒2
自转周期: 23小时56分4.0096秒(平太阳时)
公转轨道半长径: 149597870千米
公转轨道偏心率: 0.0167
公转周期: 1恒星年
黄赤交角: 23度26分
地球海洋面积: 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壳厚度: 80.465公里
地幔深度: 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径: 3482.525公里
表面积 : 510067866平方公里





全球地震分布
全球板块


10#
发表于 2010-6-22 22:05: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efanghua 于 2010-6-22 22:22 编辑

火星卫星--火卫一 Phobos
    火卫一呈土豆形状,一日围绕火星3圈,距火星平均距离约9378公里。它是火星的两颗卫星中较大,也是离火星较近的一颗。火卫一与火星之间的距离也是太阳系中所有的卫星与其主星的距离中最短的,从火星表面算起,只有6000千米。它也是太阳系中最小的卫星之一。
在希腊神话中,火卫一是阿瑞斯(火星)和阿芙罗狄蒂(金星)的一个儿子。“phobos”在希腊语中意味着“恐惧”(是“phobia”-恐惧的构词成分)。火卫一在1877年由Hall发现,1971年由“水手9号”首次拍得照片,并由1977年的“海盗1号”、1988年的“火卫一号”进行观测。



火卫二Deimos
    火卫二是火星的两颗卫星中离火星较远也是较小的一颗,也是太阳系中最小的卫星。
    在希腊神话中,火卫二是阿瑞斯(火星)与阿芙罗狄蒂(金星)的另一个儿子。“deimos”在希腊语中意味着“惊慌”。火卫二在1877年8月10日被Hall发现,在1977年由海盗1号首次拍得其照片。
火卫二和火卫一是由像C型小行星那般的富含碳的岩石组成的,并且它们都有很深的地坑。火卫二和火卫一可能是由于小行星的扰动与木星的作用才使它们围着火星运动的。
公转轨道: 距火星23,459 千米
卫星直径: 12.6 千米 (15 x 12.2 x 11)
质量: 1.8e15 千克


火星Mars
    火星是八大行星之一,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四颗。肉眼看去,火星是一颗引人注目的火红色星,它缓慢地穿行于众星之间,在地球上看,它时而顺行时而逆行,而且亮度也常有变化,最暗时视星等为+1.5,最亮时比天狼星还亮得多,达到-2.9。由于火星荧荧如火,亮度经常变化,位置也不固定,所以中国古代称火星为“荧惑”。而在古罗马神话中,则把火星比喻为身披盔甲浑身是血的战神“玛尔斯”。在希腊神话中,火星同样被看做是战神“阿瑞斯”。有时火星也被称为“红色行星”。
    火星表面的土壤中含有大量氧化铁,由于长期受紫外线的照射,铁就生成了一层红色和黄色的氧化物。夸张一点说,火星就像一个生满了锈的世界。由于火星距离太阳比较远,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只有地球的43%,因而地面平均温度大约比地球低30多摄氏度,昼夜温差可达上百摄氏度。在火星赤道附近,最高温度可达20℃左右。火星上也存在大气。其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约占95%,还有极少量的一氧化碳和水汽。火星比地球小,赤道半径为3395公里,是地球的一半, 体积不到地球的1/6,质量仅是地球的1/10。火星的内部和地球一样,也有核、幔、壳的结构。火星的自转和地球十分相似,自转一周为24小时37分22.6秒。火星上的一昼夜比地球上的一昼夜稍长一点。火星公转一周约为687天,火星的一年约等于地球的两年。火星的两极的冰冠与地球相似。冬天小,夏天大。火星有两个卫星。靠近火星的一个叫火卫一,较远的一个叫火卫二。由于火星在希腊神话中被看做是战神阿瑞斯,所以天文学家以阿瑞斯的两个儿子——福波斯和德瑞斯命名它的两颗卫星。

质量 6.421e+23 kg
赤道半径 3,397.2 km
平均密度 3.94 gm/cm3
平均日距 227,940,000 km
自转周期 24.6229 小时
公转周期 686.98 天
赤道地表重力 3.72 m/sec2
赤道逃逸速度 5.02 km/sec
最低地表温度 -140 ℃
平均地表温度 -63 ℃
最高地表温度 20 ℃
大气压力 0.007 bars
大气组成 二氧化碳 95.32% 氮 2.7% 氩 1.5% 氧 0.13% 一氧化碳 0.07% 水 0.03% 其他 0.000291%
11#
发表于 2010-6-22 22:05: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efanghua 于 2010-6-22 22:28 编辑

木星卫星--木卫一 Io
    木卫一是16颗卫星中最著名的一颗,离木星很近,平均距离约42万千米。它的体积并不是很大,直径约3640千米,密度和大小有些类似月球,呈球状,整个表面光滑而干燥,有开阔的平原、起伏的山脉和长数千千米、宽百余千米的大峡谷,还有许多火山盆地。它的颜色特别的鲜红,比火星还红,可能是太阳系中最红的天体,上空由稀薄的二氧化硫大气及钠云所包围,并有很频繁的火山活动。旅行者1号探测器在木卫一的表面共发现了9座火山,火山的喷发高度为70~300千米,喷发速度平均每秒1000米,比地球火山爆发大。这些火山不断地喷出由二氧化硫组成的烟,降落在木卫一的表面。这些烟是本星磁层中许多粒子的主要来源,也就是木星磁层中辐射带最强的部分。木卫一是迄今在太阳系中所观测到的火山活动最为频繁和激烈的天体,这一发现给天文学家对太阳系天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木卫一离木星很近,平均距离约42万公里,它的直径约3640公里,质量为89亿亿亿克。无论从大小、质量以及离行量的距离来看,木卫一都和地球的卫星——月亮比较相似。木卫一的视星等只有4.9等,而且又被木星的光辉所淹没,因此用肉眼是无法看到它的。
  在发射“旅行者”之前,天文学家就觉得木卫一有些奇怪。首先是它的颜色,红得十分耀眼,比火星还红,可能是太阳系中最红的天体。其次,从它的红外线或雷达的反射特征上来看,在某些年份里,它似乎不断在在发生着某种变化。再有,就是不知什么原因,木卫一在运行轨道上遗落下一些硫、钠和钾的微粒。正因为如此,天文学家对木卫一的探测特别感到兴趣盎然。
  当探测器接近木卫一时,发现它的表面五光十色,这种奇特景象在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上是绝无仅有的。木卫一与小行星区相邻,照理说,它应受到小行星区散落物的不断冲击而变得伤痕累累,斑迹重重,但从“旅行者1号”所拍摄的照片来看,木卫一上根本不存在直径大于1公里的撞击陨石坑。这就奇怪了。我们知道,在太阳系许多行星和卫星表面,陨石撞击的坑穴比比皆是,尤其是在像水星和月球这些没有空气的行星和卫星上。我们地球表面上早期也存在着大量的陨石坑,只是由于水、风等因素的长期侵蚀和风化作用,才使许多陨石坑逐渐消逝,但现在仍然可以发现一些。据有的科学家考证,江苏的太湖可能就是一个陨石坑。而木卫一上很冷,根本没有流动的水,也没有稠密的大气,因此也就谈不上水蚀和风化作用。另外,从“旅行者2号”拍摄的照片来看,木卫二的外貌有些像月球,即使在低分辨率的照片上,也能分辨出许多撞击陨石坑。同样是木星的卫星,又处于近乎相同的空间环境,为什么两者在地貌上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看来,木卫一受陨星轰击是在所难免的,一定是某些更激烈的活动过程毁坏了或掩盖了陨星坑。不少天文学家想到了这种激烈过程可能是火山,由于经常发生规模巨大的火山爆发,不断把地下物质带到卫星表面,形成新的表面物质,所以木卫一的表面看起来好像是昨天才形成的,十分年轻。
  在“旅行者1号”到达木星之前不久,木卫一的一种新的能源被证实,那就是斯坦顿·比尔和他的助手们提出的潮汐生热。在以前,人们几乎从来没有重视过这个潜在的巨大能源。根据比尔等人的计算,木卫一内部的大部分物质,由于潮汐生热过程而熔化成为液态。比尔等认为,木卫一上应该有喷发的火山。木卫一内部的硫磺,在表面附近熔化、集中后,在火山的作用下,形成了液态硫地下海。当固态硫加热到大约115℃时,就会熔化,而且会改变颜色。加热的温度越高,颜色就变得越深。假如熔化的硫磺迅速冷却,又会恢复它原来的颜色。我们在木卫一上看到的不同颜色,很像火山口喷出的液态硫:火山顶端的呈黑色,温度最高;火山附近形成的河流状态硫,呈红色及桔黄色;遍布在平原部分的硫呈黄色。
  木卫一本身不发光,要想直接观测木卫一上的火山爆发现象,活动火山必须位于卫星明暗交界处附近。这样,阳光可以照亮在黑暗天空背景衬托下的火山喷发物,即使是“旅行者”探测器也不例外。
  1979年3月9日,“旅行者”号飞行控制组的一位名叫莫拉比图的女工程师,通过计算机强化木卫一边缘图像时,发现一股耀眼的烟云正从卫星表面喷射出来。不久,她就确定了喷出物的位置正好在一个被推测的火山口上。比尔等人的预言证实了,“旅行者”号发现了地球之外的第一个活火山。以后又陆续发现了8个正处于不同程度的连续喷发之中的火山,从而使木卫一荣获“拥有最多活火山的天体”的称号。
  木卫一火山爆发时所形成的羽毛状“喷泉”,给人们留下难忘而又美好的印象。由于木卫一的引力很小,又不存在空气,使火山喷出来的气体、尘埃抛得很高,然后缓缓地落下,形成一种对称的伞形结构。即接近中心的部分密度高;离中心越远,密度越低,因而称为伞形羽状物。科学家就是从“旅行者1号”拍摄的8个羽状物中,获得木卫一上有火山活动的直接证据的。
  与地球相比,木卫一的火山活动规模是十分壮观的。在已经发现的羽状物中,最大的一个直径为1000公里,喷射高度达280公里,仅中央喷流的底部直径就有37公里。从分布上说,8个羽状物中有7个集中在赤道±30°左右,而沿经度方向大体上是随机分布的。据猜测,这种分布可能同木星对本卫一的潮汐作用相关。
  这些羽状物有着共同的特征:中央部分有一个暗黑的区域,喷发物即由此被抛出,核心部分有一圈不规则的或圆形的亮环围绕着,在亮环外围是一片范围更大的扩散区域。科学家仔细地分析了“旅行者1号”的观测资料,发现木卫一上的许多区域都有这种特征。有的火山位于边缘附近,但没观测到羽状物喷发;有的不是在边缘找到的,因而更无法判断是否有过火山爆发。但不能否认,这些地区在不久前可能有过爆发。照这么说来,木卫一上的火山活动不仅规模大,而且所涉及的区域也是相当广泛的。
  在根据“旅行者1号”观测资料所绘制的木卫一地图上,可以找到大大小小300多个不活动的火山口,其中直径大于20公里的有200来个,最大的竟达250公里。它们深浅不一,最深的达1公里,它们在木卫一表面上近乎随机分布。地球的陆地总面积是木卫一总表面积的3.5倍,但直径大于20公里的火山口一共只有15个左右,相比之下,木卫一上火山活动的剧烈程度就不难想象了。科学家对木卫一的一些现象产生的疑惑和不解,随着木卫一上火山活动的发现而释然了。
   由于经常发生大规模的火山爆发,木卫一表面的更新速率非常高,可以“随时”把撞击陨石坑掩埋掉。根据观测估算,由于火山爆发,平均每年可以在木卫一表面覆盖一层厚约1毫米的物质,所以木卫一的表面看起来总是那么年轻。
  木卫一表面的另一特征就是与火山密切相关的火山流,它们一般出现在卫星表面的橙黄色区域。大部分火山流又长又窄,呈暗黑色,很显然,它们是从破火山口放射出来的暗流。许多火山流是由硫构成的,硫的熔化温度较低,再加上木卫一地壳的热导率很低,于是火山流蔓延得很长、很远,最长可达300公里。由于硫的染色作用,使木卫一成为太阳系里最红的天体。
  由于木卫一上火山喷发得非常高,非常远,以致它们的部分喷发物可以直接进入太空,围绕木星运动。处于木卫一轨道上的那些微粒环的来源可能就是这些火山喷发物。一种意见认为,这些微粒,盘旋着逐渐移向木星,覆盖了在木卫一轨道内侧而靠得很近的木卫五,遂使木卫五也变红了。照这样推测,木卫一喷发的物质中,相当一部分很有可能历尽坎坷最后汇入到木星的环形系统。
  关于火山喷发的热源,科学家大都同意比尔等人的理论:木卫一处于木星的强大引力场中,可能由相邻的其他木卫的潮汐摄动引起,这与地球上的火山可能靠放射性元素的蜕变,加热地核这些因素不同。
    木卫一是迄今在太阳系中所观测到的火山活动最为频繁、最为激烈的天体,这一发现使天文学家对太阳系,特别是对木星系的认识丰富了不少,为今后太阳系天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但是关于木卫一火山爆发,人们还存在着一些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譬如木卫一喷射出来的是富硫的硅酸盐物质呢,还是一种新型的、完全由硫和硫化物组成的物质?
12#
发表于 2010-6-22 22:06:41 | 只看该作者
木卫二Europa (英语发音"yoo ROH puh")
    是木星的第六颗已知卫星,并是木星的第四大卫星,在伽利略发现的卫星中为离木星第二近。木卫二比地球的卫星月球稍微小一点。
    欧罗巴是腓尼基公主,宙斯化成一头白色的牛,将她诱拐至克里特岛,并生下了米诺斯。伽利略号还发现了一些木卫二拥有微弱磁场的证据(相当于木卫三的四分之一)。
    木卫二由伽利略和Marius于1610年发现。木卫二与木卫一的组成与类地行星相似: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但是与木卫一不同,木卫二有一个薄薄的冰外壳。最近从伽利略号发回的数据表明木卫二有内部分层结构,并可能有一个小型金属内核。但是木卫二的表面不像一个内层太阳系的东西,它极度的光滑:只能看到极少的数百米高的地形。凸出的记号看来只是反照率特性或是一些不大的起伏。木卫二上的环形山很少;只发现三个直径大于5千米的环形山。这表面它有一个年轻又活跃的表面。然而,旅行者号做了一小部分的表面高清晰度地图。木卫二的表面精确年龄是一个悬而未决问题。
    木卫二的表面照片与地球海洋上的冰的照片相似。这可能是因为木卫二表面的冰以下有一层液态的水,或许有50千米深,由引潮力带来的热量保持液态。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将是除地球之外,太阳系中唯一一个有大量的液态水存在的地方。
    木卫二最醒目的外观是遍布全球的一串串十字条纹。较大的一个向外扩散到淡色物质地带,长近20千米。最近的有关它们的起源理论是:它们由一连串火山喷出物或喷泉产生。最近的哈博望远镜观察揭示出木卫二有一个含氧的稀薄大气(1e-11巴)。太阳系中63个卫星里只知道有4颗卫星(木卫一,木卫三,土卫六和海卫一)拥有大气层。不像地球的大气中的氧,木卫二的并不是生物形成的。它最可能是由于太阳光中的电荷粒子撞击木卫二的冰质表面而产生水蒸气,然而分成氢气和氧气。氢气脱离,留下了氧气。
    旅行者号并没有好好观察木卫二,因为它是伽利略号探索的主要任务。来自伽利略号两次接近木卫二发回的图片看来验证了早期的理论:木卫二的表面相当年轻,只看到很少的环形山,一些活动很显然正在发生。有些区域看来很像春天到来时,两极的海洋处冰块融化的情景。木卫二表面和内部的确切性质还不很清楚,但有一个表面“海洋”的确切证据。
    木卫二(Europa)是太阳系中另一颗与众不同的卫星。木卫二是太阳系中最明亮的一颗卫星,几百年来它以它的独特性使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对它着迷。它之所以显得如此明亮是由于它表面有一层厚厚的冰壳,这层冰壳上布满了陨石撞击坑和纵横交错的条纹。木卫二的内部很可能是非常活跃的,在冰壳下面很可能隐藏了一个太阳系中最大的液态水海洋,这个海洋中极有可能存在着生命。
    木卫二(Europa):<希腊神话>腓尼基(Phoenicia)公主欧罗巴(Europa),阿革诺耳(Agenor)的女儿。大神宙斯(Zeus)化作一头公牛将其劫至克里特岛(Crete),并与她生下了三个儿子:弥诺斯(Minos)、剌达曼堤斯(Rhadamanthys)和萨耳珀冬(Sarpedon);
  木卫二未知之迷:
    表面冰有多少厚?下面真有液态水吗?表面的条纹是什么?它们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表面那么光滑?木卫二是不是像木卫一一般被引潮力磨擦加热?多少程度?是不是在冰下隐藏了什么火山作用呢?提议中的木卫二轨道飞船可能会给出答案。
    据英国有关媒体报道称,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这颗木星的天然卫星,科学家们还计划在近期发射探测器前往木卫二进行近距离观测研究。科学家们之所以对木卫二存在着浓厚的研究兴趣,是因为他们认为木卫二厚密的冰层底下存在着大量的液态水。美国科学家们绘制出的这张木卫二地质图将帮助科学家们更多地了解这颗卫星的地质演化史和确定今后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基本方向。这张地质图是科学家们依据“伽利略”号和“旅行者-2”号探测器获取的资料绘制的。众所周知,1998年-2003年,“伽利略”号和“旅行者-2”号分别对木星及其卫星进行了较近距离的探测研究。
    根据目前获取的资料科学家们推断称,木卫二表面的地质历史相对年轻但富于变化,同时木卫二上很少有火山活动。它上面存在的诸多巨型裂谷很可能是木星强大的引力所致。据亚利桑那大学行星地质学教研室主任劳恩-格里利表示,绘制木卫二地质图最大的困难在于科学家们是否信任探测器发回的有关探测资料。“旅行者-2”号探测器所拍摄的木卫二表面照片清晰度为每像素2公里。而“伽利略”号在围绕木星及其卫星飞行时所拍摄的照片清晰度可达每像素12.6-0.23公里。在绘制这张木卫二地质图时科学家们综合了这两枚探测器提供的数据资料。
    认为木卫二上存在有关生命的科学家们还持有这样的观点,木卫二拥有生命诞生所必需的一切条件,那就是它上面存在着液态水、丰富的能源(主要指木星的强大引力)和有机化合物。如果木卫二上真存在生命,那么这些生命将类似于地球深海热水条件下生存的有机体。
    2015年后科学家们将向木星及其卫星发射一枚专门的探测器。劳恩-格里利和来自美国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罗伯特-帕帕拉尔多将率领数十名天文专家来研究如何去探测木星系统,包括探测器沿怎样的飞行轨道飞行、将搭载哪些科研仪器和设备等。
科学家们还希望向木卫二发射一枚配备有机器人的探测器,以便于能够深入木卫二冰层以下研究其地下水。不过,这一想法实施起来非常困难,因为木卫二表面覆盖的冰层可能达20公里厚。据英国科学家们约翰-扎尔涅茨基称,欲研究木卫二必须得先发射轨道探测器以探知冰层以下到底是什么,然后再利用其它探测器去探个究竟。
公转轨道: 距离木星 670,900 千米
卫星直径: 3138 千米
质量: 4.80e22 千克
13#
发表于 2010-6-22 22:07: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efanghua 于 2010-6-22 22:24 编辑

木卫三Ganymede (英语发音"GAN uh meed")
    为最大的木星已知卫星,也是第七颗发现的木星卫星,在伽利略发现的卫星中离木星第三近。
    <希腊神话>宝瓶侍神伽倪墨得斯(Ganymedes),特洛伊(Troy)国王特洛斯(Tros)之子。大神宙斯(Zeus)变成一只雄鹰将他携到奥林帕斯山(Olympus),充当自己的男宠,并为众神勘酒侍水.
    木卫三被伽利略和Marius于1610年发现。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一颗卫星。是太阳系最大的卫星,直径约5276千米。木卫三仅需要一个多星期即可绕木星旋转一圈,离木星有1070000千米。木卫三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直径比水星大,但质量是它的一半。木卫三比冥王星大得多。
在伽利略号接触木卫三之前,普遍认为它与木卫四是一块石质物质外包一个大的水或冰水混合物作为地幔,并有一个冰外壳(这与土卫六和海卫一相似)。来自伽利略号的初步数据提议木卫四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组成成份,而木卫三则有三个层结构:一个小型的铁或铁硫化物内核,外面是硅酸盐岩石地幔,最外部是冰质外壳。事实上,木卫三除了一个冰外壳外,与木卫一极相似。木卫三的表面很粗糙,混有两种地形:非常古老,陨坑遍布的黑暗区,和相对年轻的有着大片凹槽和山脊的较明亮地区。它们的起源很显然不过是因为自然构造的,但详情不很清楚。在这方面,木卫三可能与地球,及金星或火星类似(虽然近期没有地壳活动的证据)。
    哈博望远镜发现了木卫三有稀薄的含氧大气的证据,与木卫二上发现的极相似。(这绝对不是有生命的证据)。类似的凹槽与山脊的地形在土卫二,天卫五和天卫一也可见。黑暗区则与木卫四的表面相似。两种地形上都有延伸的环形山,环形山的密集程度反映它已有了30-35亿的年龄,与月球并不多。环形山有时为凹槽所切断,说明凹槽也很古老。相当年轻的环形山通过发出的光线也可被看到。但是它不像月球,陨坑都较平,缺少环状的山相围,中央洼地则通常与月球和水星上的相同。这可能是由于木卫三的冰外壳较脆弱,使地质流动而缺少起伏的缘故。古老的环形山被逐渐抹去,常被称作“覆画”。伽利略号飞行器第一次飞经木卫三时发现它有自己的磁场,内含于木星巨磁场中。这可能与地球的生成原因类似:星体内部物质运动的结果。
  木卫三冰层下有海洋
    研究人员发现,在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木卫三Ganymede表面的崎岖冰层下,可能藏有液态的咸水海洋。地下水源的存在,是星球上是否拥有生命迹象的重要指针。这项最新的结果使得Ganymede也成为第3颗拥有地下水源的木星卫星。另外2个类似的卫星,分别是木卫二Europa以及木卫四Callisto。研究人员是在分析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伽利略号宇宙飞船(Galileo)所传回的资料时,发现了可能的地底海洋。伽利略号宇宙飞船在1995年12月升空后,便开始绕着木星飞行收集资料。今年5月20日,伽利略号终于飞到最接近Ganymede的位置,两者仅仅相距809公里。科学家最近的发现,就是根据这次所传回来的资料。研究小组表示,一种用来测试磁场的仪器,在“加尼米德”的内部,侦测到一些细微的变化,暗示可能是一种具传导性的液体,例如咸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太空物理学家基弗森(Margaret Kivelson)说:“在与数量庞大的资料奋战了几个月之后,我们相信,在Ganymede的表面冰层下,应该藏有一层液态的水。”基弗森说,这个约有几英里厚的液态水层,应该是落在距离卫星地表160公里左右的地底下,水温可能为摄氏零下55.56度,不过,由于卫星内部的高压,这个液态水层并未结冰。伽利略号的相关研究人员也表示,根据宇宙飞船最近传回来的高度显影照片,“加尼米德”的表面活动看起来与地球相差无几。受到卫星内部放射性元素的热度影响,Ganymede地表的坚硬冰层,事实上,是浮在一层更具活动性的冰上。不过,在人类寻找外星生物的计划上,木星的Europa卫星,还是目前科学界最主要的目标。因为,不像Callsto或是Ganymede,科学家在Europa上所侦测到的地底海洋层并不很深,离地表只有几英里的距离。
公转轨道: 距离木星 1,070,000 千米
卫星直径: 5262 千米
质量: 1.48e23 千克
14#
发表于 2010-6-22 22:07: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efanghua 于 2010-6-22 22:26 编辑

木卫四Callisto (英语发音"ka LIS toh")
    是距木星第八近已知卫星,直径上也比第二大。在伽利略发现的卫星中距木星最远。
    <希腊神话>阿耳卡狄亚(Arcadia)公主卡利斯托(Kallisto),吕卡翁(Lykaon)之女,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Artemis)的随从。被宙斯所爱,大神宙斯(Zeus)化成阿耳忒弥斯模样接近并占有了她,在被阿耳忒弥斯赶走之后,卡利斯托又被天后赫拉(Hera)变成了一只母熊,宙斯便把她放到了天上,成为大熊座,并产下一子:阿耳卡狄亚地区的名祖阿耳卡斯(Arkas);它由伽利略和Marius于1610年发现。
    木卫四比水星稍许小一些,但只是其质量的三分之一。不像木卫三,木卫四的内部结构近乎没有;它一律由或多或少的40%的冰与60%的岩石或铁组成。这与土卫六和海卫一可能相似。木卫四的表面都是环形山,表面十分古老,就像月球和火星上的高原。木卫四有太阳系中所观察到的星体中最古老的表面环形山最多的地表;在漫长的40亿年中,除偶然的撞击之外只有很小的变动。
    较大的一些环形山周围围绕着一串同心环,就像裂痕一般,不过经过岁月的苍桑,冰的缓慢运动,已使它平滑了不少。其中最大的一个被称作Valhalla,直径4000千米,并是多环盆地,猛烈撞击后产生的典型例子。另一些例子为木卫四的“仙宫”(Asgard),月球表面阴暗部的Orientale和水星上的Caloris盆地。
    与木卫三相似,木卫四的古老的环形山已经崩溃。它们缺少月球和水星上所有的高大的环状的连山,放射状射线和中央洼地。来自伽利略号的清晰图片显示,至少在某些地区,小型环形山已消失。这说明一些运动正在进行中,不管其他的是否在衰落过程中。
    另一个奇特的地形现象是Gipul Catena,一系列撞击出的环形山在一条直线上排列。这可能由于一个物体在接近木星时受引力而断裂(与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极相似),然后撞向了木卫四引起。伽利略号没有发现它的磁场的证据。与木卫三不同的是,它有复杂的地形,但木卫四上的地壳运动证据颇少。它的大多数性质与木卫三相同,所以它应有一个与木卫三类似的地理历史。这两颗卫星的不同地理历史是行星科学的重要难题。(这可能与木卫三的轨道与引潮力变化有关)“简单”地看,木卫四是其他复杂星球比较时的理想参考,它也可能可以告诉我们其他伽利略发现的卫星的早期历史的情况。
公转轨道: 距木星1,883,000 千米
卫星直径: 4800 千米
质量: 1.08e23 千克
15#
发表于 2010-6-22 22:07: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efanghua 于 2010-6-22 22:31 编辑

木星Jupiter
    木星古称岁星,是离太阳第五颗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颗,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合质量大2倍(地球的318倍)。木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4332.589天,约合11.86年。木星(a.k.a.Jove)希腊人称之为 宙斯(众神之王,奥林匹斯山的统治者和罗马国的保护人,它是Cronus(土星的儿子。)
 木星是天空中第四亮的物体(次于太阳,月球和金星;有时候火星更亮一些),早在史前木星就已被人类所知晓。根据伽利略1610年对木星四颗卫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现常被称作伽利略卫星)的观察,它们是不以地球为中心运转的第一个发现,也是赞同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有关行星运动的主要依据。
    木星在1973年被先驱者10号首次拜访,后来又陆续被先驱者11号,旅行者1号,旅行者2号和Ulysses号考查。目前,伽利略号飞行器正在环绕木星运行,并将在以后的两年中不断发回它的有关数据。
    气态行星没有实体表面,它们的气态物质密度只是由深度的变大而不断加大(我们从它们表面相当于1个大气压处开始算它们的半径和直径)。我们所看到的通常是大气中云层的顶端,压强比1个大气压略高。
  木星由90%的氢和10%的氦(原子数之比,75/25%的质量比)及微量的甲烷、水、氨水和石头组成。这与形成整个太阳系的原始的太阳系星云的组成十分相似。土星有一个类似的组成,但天王星与海王星的组成中,氢和氦的量就少一些了。
  我们得到的有关木星内部结构的资料(及其他气态行星)来源很不直接,并有了很长时间的停滞。(来自伽利略号的木星大气数据只探测到了云层下150千米处。)
  木星可能有一个石质的内核,相当于10-15个地球的质量。内核上则是大部分的行星物质集结地,以液态金属氢的形式存在。这些木星上最普通的形式基础可能只在40亿巴压强下才存在,木星内部就是这种环境(土星也是)。液态金属氢由离子化的质子与电子组成(类似于太阳的内部,不过温度低多了)。在木星内部的温度压强下,氢气是液态的,而非气态,这使它成为了木星磁场的电子指挥者与根源。同样在这一层也可能含有一些氦和微量的冰。
    最外层主要由普通的氢气与氦气分子组成,它们在内部是液体,而在较外部则气体化了,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这深邃的一层的较高处。水、二氧化碳、甲烷及其他一些简单气体分子在此处也有一点儿。
  云层的三个明显分层中被认为存在着氨冰,铵水硫化物和冰水混合物。然而,来自伽利略号的证明的初步结果表明云层中这些物质极其稀少(一个仪器看来已检测了最外层,另一个同时可能已检测了第二外层)。但这次证明的地表位置十分不同寻常--基于地球的望远镜观察及更多的来自伽利略号轨道飞船的最近观察提示这次证明所选的区域很可能是那时候木星表面最温暖又是云层最少的地区。
  来自伽利略号的大气层数据同样证明那里的水比预计的少得多,原先预计木星大气所包含的氧是目前太阳的两倍(算上充足的氢来生成水),但目前实际集中的比太阳要少。另外一个惊人的消息是大气外层的高温和它的密度。
  木星和其他气态行星表面有高速飓风,并被限制在狭小的纬度范围内,在连近纬度的风吹的方向又与其相反。这些带中轻微的化学成分与温度变化造成了多彩的地表带,支配着行星的外貌。光亮的表面带被称作区(zones),暗的叫作带(belts)。这些木星上的带子很早就被人们知道了,但带子边界地带的漩涡则由旅行者号飞船第一次发现。伽利略号飞船发回的数据表明表面风速比预料的快得多(大于400英里每小时),并延伸到根所能观察到的一样深的地方,大约向内延伸有数千千米。木星的大气层也被发现相当紊乱,这表明由于它内部的热量使得飓风在大部分急速运动,不像地球只从太阳处获取热量。
  木星表面云层的多彩可能是由大气中化学成分的微妙差异及其作用造成的,可能其中混入了硫的混合物,造就了五彩缤纷的视觉效果,但是其详情仍无法知晓。
  色彩的变化与云层的高度有关:最低处为蓝色,跟着是棕色与白色,最高处为红色。我们通过高处云层的洞才能看到低处的云层。
  木星表面的大红斑早在300年前就被地球上的观察所知晓(这个发现常归功于卡西尼,或是17世纪的Robert Hooke)。大红斑是个长25,000千米,跨度12,000千米的椭圆,总以容纳两个地球。其他较小一些的斑点也已被看到了数十年了。红外线的观察加上对它自转趋势的推导显示大红斑是一个高压区,那里的云层顶端比周围地区特别高,也特别冷。类似的情况在土星和海王星上也有。目前还不清楚为什么这类结构能持续那么长的一段时间。
  木星向外辐射能量,比起从太阳处收到的来说要多。木星内部很热:内核处可能高达20,000开。该热量的产量是由开尔文-赫尔姆霍兹原理生成的(行星的慢速重力压缩)。(木星并不是像太阳那样由核反应产生能量,它太小因而内部温度不够引起核反应的条件。)这些内部产生的热量可能很大地引发了木星液体层的对流,并引起了我们所见到的云顶的复杂移动过程。土星与海王星在这方面与木星类似,奇怪的是,天王星则不。
   木星与气态行星所能达到的最大直径一致。如果组成又有所增加,它将因重力而被压缩,使得全球半径只稍微增加一点儿。一颗恒星变大只能是因为内部的热源(核能)关系,但木星要变成恒星的话,质量起码要再变大80倍。
   木星有一个巨型磁场,比地球的大得多,磁层向外延伸超过6.5e7千米(超过了土星的轨道!)。(小记:木星的磁层并非球状,它只是朝太阳的方向延伸。)这样一来木星的卫星便始终处在木星的磁层中,由此产生的一些情况在木卫一上有了部分解释。不幸的是,对于未来太空行走者及全身心投入旅行者号和伽利略号设计的专家来说,木星的磁场在附近的环境捕获的高能量粒子将是一个大障碍。这类辐射类似于,不过大大强烈于,地球的电离层带的情况。它将马上对未受保护的人类产生致命的影响。
   伽利略号号飞行器对木星大气的探测发现在木星光环和最外层大气层之间另存在了一个强辐射带,大致相当于电离层辐射带的十倍强。惊人的是,新发现的带中含有来自不知何方的高能量氦离子。
   木星有一个同土星般的光环,不过又小又微弱。(右图)它们的发现纯属意料之外,只是由于两个旅行者1号的科学家一再坚持航行10亿千米后,应该去看一下是否有光环存在。其他人都认为发现光环的可能性为零,但事实上它们是存在的。这两个科学家想出的真是一条妙计啊。它们后来被地面上的望远镜拍了照。
   木星的光环较土星为暗(反照率为0.05)。它们由许多粒状的岩石质材料组成。
  木星光环中的粒子可能并不是稳定地存在(由大气层和磁场的作用)。这样一来,如果光环要保持形状,它们需被不停地补充。两颗处在光环中公转的小卫星:木卫十六和木卫十七,显而易见是光环资源的最佳候选人。
  1994年7月,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碰撞木星,具有惊人的现象。甚至用业余望远镜都能清楚地观察到表面的现象。碰撞残留的碎片在近一年后还可由哈博望远镜观察到。
  在夜空中,木星是空中最亮的一颗星星(仅次于金星,但金星在夜空中往往不可见)。四个伽利略的卫星用双筒望远镜可很容易的观察到;木星表面的带子和大红斑可由小型天文望远镜观测。迈克·哈卫的行星寻找图表显示了火星以及其它行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越来越多的细节,越来越好的图表将被如灿烂星河这样的天文程序来发现和完成。
公转轨道: 距太阳 778,330,000 千米 (5.20 天文单位)
行星直径: 142,984 千米 (赤道)
质量: 1.900e27 千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stronomy Forum of Starry Sky ( 浙ICP备16020121号 )

GMT+8, 2024-6-17 22:05 , Processed in 0.09694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