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星天文论坛(大陆著名天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历史
查看: 742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理解狭义相对论的趣味读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2-18 23:35: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书名:改变世界的方程
作者:哈拉尔德·弗里奇
译者:邢志忠 江向东 黄艳华 译
责编:郑华秀
开本:大32开
页数:288页
定价:21.00元
ISBN:7-5428-3891-1/N.675

内容提要
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真够改变世界吗?它究竟含着如何深邃的物理意义?
作者以明清新、通俗易懂的文笔讲述了狭相对论的基本思想,其中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在人们认然界的物质结构和性质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原子弹爆炸的巨大能量来源是基于这个方程所描述的物理原理,因此后者通过前者而改了整个世界。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以虚拟的三人讨的形式来表述的,参与者括艾萨克·牛顿、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一位虚构的名叫阿德里安·哈勒尔的理论物理学教授。
他们表了物理学发展的三个不同时代。通过三人之间生动活泼的对话,读者可以切身领会相论的时空观,比如光速不变性原理、时间延缓和空间收缩。而质能关系的出现则加深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理:核裂变、核聚变、粒子与反粒子的产生和湮没等等不可思议的现象都是物质和能量之相互转化的例证。

目录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
引言
第一章 牛顿与真理之海
第二章 牛顿和绝对空间
第三章 邂逅牛顿
第四章 关于光的对话
第五章 牛顿与爱因斯坦相会
第六章 光速乃自然常量
第七章 事件、世界线和佯谬
第八章 时空中的光
第九章 时间延绘
第十章 快u子寿命更长
第十一章 双生子佯谬
第十二章 空间收缩
第十三章 时空之奇妙
第十四章 质量的时空性质
第十五章 改变世界的方程
第十六章 太阳的能量
第十七章 阿拉莫戈多闪电
第十八章 隐藏在核子中的能量
第十九章 神秘的反物质
第二十章 对基本粒子感到惊奇
第二十一章 物质衰变吗?
结语
引文出处
推荐读物
术语表

作者简介
哈拉尔德·弗里奇(Harald Fritzsch,1943-),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现任慕尼黑大学久享盛誉的索末菲教授职位。1971年在慕尼黑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经在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1980年受聘成为慕尼黑大学终身教授。他与盖尔曼合作多年,共同为量子色动力学——描述强相互作用的理论——做出了意义深远的奠基性工作。他在大统一理论、味相互作用理论等许多领域都具有原创性的重要贡献。他的科普畅销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其中《夸克》一书的中译本拥有众多读者。在20世纪80年代,他制作的题为“微观世界”的电视系列片在德国常播不衰,影响广泛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楼主| 发表于 2007-2-18 23:36:22 | 只看该作者
图书书评

嗟乎,科普书当如此也!——关于《改变世界的方程》

作者:江晓原 刘兵  

    □ 这是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书—这么说其实还是太苍白无力了。
  当年汉高祖刘邦“微时”,有一次在咸阳瞻仰秦始皇帝巡,不胜欣羡,感叹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当我读到《改变世界的方程》这本书时,一瞬间,脑子里就跳出了标题上的这句话。

  从汉高祖,我又联想到宋人刘克庄《沁园春》词中“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名句,这种假想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相逢的情境,本来是相有想象力的,只是在我们这里被搞笑的“关公战秦琼”给糟蹋了

  本书作者是著名物理学家,他显然是受到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的启发,所以也采用了三人对话的形式来阐述本书的主题。但是书中选定的对话人却极具创意——他们是牛顿、爱因斯坦和所谓的哈勒尔教授(可以理解为就是本书作者)。这是与本书主题极为切合的。

  在普及性的有关科学的著作中,采用对话体,确实是种很好的方式。像你提到的伽利略写的对话,就是成功的典型例子。而在这本《改变世界的方程》的书中,作者也是很得体地采用了这种文体,而且是采用了跨时空的对话方,让三个不在一个时间的人一起交流。试想一下,当你试图在今天面对牛顿,向他介绍在他之后的物理学的发展,并想说服他,让他接受相对论,这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类似地,这种跨时空的对话体,在像《哥本哈根》那样的戏剧中,也是被成功采用过的,只是此书的主题不同而已。

  我们看到,此书实际上是以爱因坦著名的质能方式为背景和主线,以牛顿以来的重要物理学概念和问题作为结点,以对话的方式,写就了一本非常独特的近现代物理学史。而且,这样的物理学史,尽管在虚构场景与对话的意义上,不属于那标准典型的科学史,但在普及的意义上,却显然更有利于普通读者了解和理解作者想要讲述的内容。这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类型的普及式的科学史写法吧,说呢?

  □ 确实,我们将本书看成一本牛顿以来的物理学简史,也是完全可以的。如果这样看问题,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科学史著作还从来没有人这样写过。

  本书的主题是相对论、时空结构和质能关系。作者让三个来自不同时代的人聚在一起讨论同一个主题,这本身就给各种想象的花絮提供了丰富的空间,所以中许多妙趣横生之处,每每让人会心一笑。牛顿起先对自己的绝对时空充满信心,但是随着讨论的深入,他逐渐接受了相对论。至于哈勒尔教授,当然也不能扮演傻瓜的角色,他的优势在于,他比牛顿晚去世250多年,比爱因斯坦晚去世33年(原书初版于1988年),他知道物学在两位伟人身后的各种新进展,因此也能够在讨论中提供有益的意见,尽管他“确实感到与这两位物理学巨匠为伍有点胆怯”。

  ■ 至少在我的印象中,我还真没有读过这样一种特殊类型的科学史。其实,作者展现的虽说是爱因斯坦和作者在与牛顿的交流中解说相对论及物理学后来发展的情节,但实际上,牛顿几乎是作为作者想要为之解说的普通读者而存在于此书中的。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在没有学过相对论现代物理学之前,心中所想像的有关概念(这也部分地与大众传播有关),更多地是那种比较经典的物理学观念。作者和爱因斯坦说服牛顿的过程,不也正是作者想要说服那些普通读者并在同时向他们普及现代物理学知识的过程吗?

  □ 正是这样。其实书中爱因斯坦和哈勒尔说服牛顿的过程,我想你我在一定程度上也亲历过。我清楚地记得,当年我在南京大学,学完理论力学之,牛顿的绝对时空体系已经在我头脑中建造得美仑美奂,接下来电动力学,开始接受狭义相对论,再往下是广义相对论,要求我们超越牛顿的体系,这个过程,其实和本书中牛顿逐渐被说服的过程是很相似的。只不过那时努力说服我们的不是爱因斯坦,而是南京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以及那些物理学参考书而已。

  本书还有一点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在引言中说:“任何一个为普通大众撰写科学著作的人,都必须仔细地斟酌讲什么,尤其是不讲什么。”这实在是高手深有体会之言国内的许多科普著作之所以不能吸引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不讲什么”未能仔细斟酌。许多作者总想面面俱到地将所有事情都讲到,结果读者一打呵欠,一扔书,就全都白讲。

  ■ 这个问题,恐怕就是在科普写作中必须要有所放弃的重要意义吧。其实这也是一个治史的问题。任何一部历史必然都是有删节的,这本是史学的常识。普及性的科学史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科普形式,而在将史学与科普相结合时,删节的问题就更为突出了。这也是该书作者给我们的科普作家们的一个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 这里我又想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本书采用假想的牛顿、爱因斯坦和哈勒尔教授的“超时空对谈”形式,除了增加阅读趣味之外,还一个功能:可以将作者自己的某些人文情怀融合进去,例如书中牛顿对现代设施的感受和评论之类。

  也就是说,某种形式的采用,会影响内容的取舍。而我们以前的老生常谈是所谓“形式为内容服务”,这就将形式变成完全从属的、跟随在内容后面的东西,忽略了形式本身对内容的作用。我有一个猜测:对形式的重要性、能动性的忽视,也许是我们的科普作品不能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知你以为如何?

  ■ 是的,正是如此。也许,对我们过去和目前的科普创作状态和问题,是需要进行一些系统的梳理和反思的,而这里讲到的写作的形式重要性,只是反思中的一个问题而已。正像许多历史研究一样对过去的成就,没有人可以全盘否定,但这并不意味着们不应该对历史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所发现的问题,既然存在于历史中,那肯定是有其历史理由的,但历史中的理由不应该成为在现实中依然守旧的理由。可惜的是,以这样的方式来系统地回顾中国科普创作史的著作,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过。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



推荐啊!!!!!!!!!!!!!!

[ 本帖最后由 卢平α 于 2007-2-18 23:38 编辑 ]
3#
发表于 2007-2-19 01:47:15 | 只看该作者
好书!
4#
发表于 2007-3-6 16:35:48 | 只看该作者
在哪里购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stronomy Forum of Starry Sky ( 浙ICP备16020121号 )

GMT+8, 2024-9-27 23:26 , Processed in 0.07967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