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尔和她的“小绿人”
如果说乔斯林·贝尔来到剑桥大学读博士学位并在此期间发现了脉冲星是一种偶然,那么她被197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遗忘决不是偶然。
苏珊·乔斯林·贝尔1941年生于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从小爱好天文。1965年,当她在格拉斯哥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之后,准备前往焦德雷尔班克天文台攻读博士学位。然而她的申请表意外地丢失了,于是贝尔只好前往剑桥大学射电天文台学习。
苏珊·乔斯林·贝尔
在剑桥射电天文台,贝尔的导师安东尼·休伊什正忙于建造一架特殊的射电望远镜。这架望远镜专门用来观测所谓的“行星际闪烁”现象。大气密度的不均匀会造成星星向我们“眨眼”,而太阳风(太阳喷出的微粒流)同样也会造成遥远的射电源“眨眼”。借助于观测行星际闪烁现象,科学家就能辨认出类星体——一种遥远的、发出巨大能量的未知天体。
两年之后,也就是1967年,这台望远镜投入使用。观测是枯燥乏味的——由于望远镜本身不能移动,它只能“躺”在地球上注视着天空。需要重复多次测量才能确认新的类星体。研究者还要剔除掉数不清的干扰信号。整个工作如同大海捞针。
就在这年8月6日,贝尔在长长的记录纸带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干扰”信号。通常射电闪烁现象不会出现在夜晚,这个信号没有理由出现。她的导师休伊什认为那是某个新的射电源。直到11月28日,贝尔才成功地记录下这个射电源的节奏:它每隔1.33秒向地球发出一个脉冲。休伊什认为这有可能是地外文明——外星的“小绿人”——发出的信号。一些新闻媒体对此大加炒作,人类一度以为自己已经接触到了地外智慧生命。
贝尔发现脉冲星的记录纸。上面的三个词分别为"脉冲星"、"CP1919"和"干扰",
最下方写着"1967年8月6日"。CP1919下方箭头所指即为脉冲星的信号。进一步的观测表明,那不是小绿人,而是一种新型的天体。这个天体发出脉冲的频率精确得令人难以置信。贝尔在过去的观测资料中又找出了3个脉冲星。1968年2月,他们在《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脉冲星的发现,并认为脉冲星就是物理学家预言的中子星。后来的研究表明,脉冲星确实就是快速旋转的中子星。中子星在旋转过程中沿相对的两个方向发出无线电波,这两束无线电波就像灯塔的灯光一样扫过宇宙。由于中子星的自转速率稳定,我们接受到无线电波的脉冲频率也是稳定的。
但是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却大出人们意料。桂冠戴在了导师休伊什的头上,却完全忽视了贝尔决定性的贡献。休伊什在获奖后也很少提及贝尔。很多科学家为贝尔的遭遇鸣不平,他们指责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在确定脉冲星发现者的问题上大失水准。天文学家曼彻斯特和泰勒(后者于1993年因发现射电脉冲双星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脉冲星》(1977年出版)一书中特别写道:“献给乔斯林·贝尔博士,如果没有她的聪慧和百折不挠,我们无法分享到研究脉冲星的快乐。”
这一遗憾永远也无法更正,然而贝尔本人似乎并不在意,她的智慧和谦虚精神让人敬佩。婚后她改名乔斯林·贝尔·伯内尔,现在在英国开放大学任教,研究领域依然和脉冲星有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