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星天文论坛(大陆著名天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历史
查看: 640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 的 宇 宙 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6 13:0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 的 宇 宙 观
      宇宙是无始无终地客观存在着的无限空间和物质总量的总称。物质必须占有空间,但空间则不一定都被物质所占据;宇宙间的物质总量有可能是无限的也有可能是有限的。物质的表现形态具有多样性,它经历了复杂的“——聚集——分裂——再聚集——再分裂——”的物理和化学演化过程。宇宙既不存在起源也不存在灭亡;既不存在膨胀也不存在收缩。
     “观测到的宇宙”中的各种天体及弥漫物质是由一个大天体发生大爆炸炸飞的碎物质及其所吸引的弥漫物质而形成的。碎物质在天体大爆炸高温高压的膨胀气体推动下随惯量运动,在运动中又由于相互之间的引力作用而使惯量转变为角动量形成大小不同的星系和星系团并出现物质再聚集。由于天体大爆炸时炸飞的碎物质初速度不一致,加之碎物质形成星系时由直线运动转变为曲线运动的速度发生变化,所以现在观测到的天体的运动速度不一致;星系整体移动速度不一致。天体大爆炸后较小的碎天体仍保留着天体大爆炸时的形状,但较大的碎天体却在自身物质之间的引力作用下发生物体漂移而形成球状体;有些球体在天体大爆炸后仍残留着大量的熔融物质,继续发生“火山爆发”与热核反应而形成发光发热的恒星。恒星表层熔融物质的厚度及物质元素含量不同,所以它们的光谱、表面温度、形成的星等也不同。黑洞是发光微弱或不发光的大星球或星系。
       太阳不是一个完整的气体球;它的光球主要是固态物质,色球层主要是熔融物质,日冕层才是气态(等离子体)物质为主。

                                   湖南省衡东县环境保护局     刘静平
                                           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邮箱:hunanliujingping@126.com

附:                      浅谈我的宇宙观(草稿)

      “在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的结构主要有三派学说,即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盖天说认为大地是平坦的,天象一把伞覆盖着大地;浑天说认为天地具有蛋状结构,地在中心,天在周围;宣夜说则认为天是无限而空虚的,星辰就是悬浮在空虚之中。在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一世纪,关于宇宙的构造和本原有许多学说。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中心火焰说(设想宇宙中心有一团大火焰);赫拉克利德的日心说;柏拉图的正多面体宇宙结构模型等等。进入中世纪后,宇宙学被纳入经院哲学体系,地心说占据正统地位。(摘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523~524页)” “16世纪哥白尼倡导日心说,使人类宇宙观发生根本变革。17世纪,牛顿开创了用力学方法研究宇宙论的途径,建立了经典宇宙论。广义相对论的建立使经典宇宙论更有了统一的严格的数学基础;大量的天文观测资料支持了广义相对论的科学预言,并由此产生了现代宇宙论。(摘抄自《科学技术概论》1998年6月第1版第90页)”可是,在一九七九年当我看过一本《宇宙漫谈》后便对太阳是一气体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九八三年九月我向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提出了“太阳不是一个完整的气体球”。此后,宇宙有限论与宇宙无限论之争又使我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讨,并认为这是天文学中的宇宙概念与哲学中的宇宙概念产生混淆所致,于是又先后于一九九一年和二○○三年、二○○四年向有关部门提出了“我的宇宙观”,二○○五年又在网上发帖公布了《我的宇宙观》。现将粗浅见解表述如下:
                              一、宇 宙 的 概 念
      宇宙的本来的概念是指屋檐和栋梁或指时间和空间,“《易.系辞下》:‘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淮南子.览冥训》:‘凤凰之翔,至德也……而燕雀佼(骄)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高诱注:‘宇,屋檐也;宙,栋梁也。’”而“《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摘抄自《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第1123页)”《新华词典》注:“宇:指无限空间。宙:指无限时间。(摘抄自《新华词典》1980年8月第1版第1026页)”“但是现在在天文学通用的宇宙的观念,却不是指时间和空间,而是指天文学观测所能达到的物理世界或物质世界。”(摘抄自《红旗》1987年第5期第10页)认为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摘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514页)“通常把我们观测所及的宇宙部分称为总星系。”(摘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588页)“把总星系称为‘观测到的宇宙’、‘我们的宇宙’;也有人把总星系称为宇宙。”(摘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514页)然而,“按照定义,只有一个宇宙。(摘抄自《通俗天文学》1985年7月第1版第227页)” 在“观测到的宇宙”之外还有没有宇宙空间,宇宙的过去有没有起源及宇宙的将来会不会灭亡都是不可能用观测的方法去证明的;也不能用观测的方法去证明宇宙间的物质总量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按照 “数学中的∞或无限大,在实数的集合中是没有严密的定义的。它的比较严密的定义是说,给定了一个大数后,可以找到一个比这个数还要大的数。(摘抄自《红旗》1987年第5期第11~12页)”也就是用哲学的观点来分析:从“宇”的角度看,“任何物体的存在和运动,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具有一定的体积和一定的形状,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摘抄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1984年5月第2版第53页)”不论人们的观测能力有多强,“观测到的宇宙”空间永远是有限的,可用数学中的∞或无限大分析,则从宇宙空间任何一个方向都无法找到终点。从“宙”的角度看,宇宙空间的存在及宇宙间任何物体的存在和运动,“都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它们的存在和运动,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间经历着不同的阶段,它表现为:一事物到另一事物、一个运动过程到另一个运动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它们之间的间隔的长短,一事物存在和一种运动过程进行的久暂;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它只有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方向,它的流逝总是沿着单向前进、去不复返;(摘抄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1984年5月第2版第53页)” 同样用数学中的∞或无限大来分析,宇宙空间及其存在的物质总量的持续历程如同一条直线,既无法找到开端又无法找到也终止的时刻。再从宇宙间的物质总量看,“ 我们相信宇宙物质既不会无终生有地产生,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失,……整个宇宙保持着不变的物质总量——即“物质不灭”, (摘抄自《宇宙之光》——赵薪墉http://club.travel.sohu.com/read-tanmi-18731-0-39.html )”由于宇宙空间是无限的,物质总量也有可能具有无限性,但是,宇宙空间不一定都被物质所占据,所以宇宙间的物质总量也有可能是有限的。 广漠空间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表现具有多样性,它经历了复杂的“——聚集——分裂——再聚集——再分裂——”的物理和化学演化过程。从一事物到另一事物、一个运动过程到另一个运动过程有起源和灭亡,物体在演化过程中既可能存在膨胀也可能存在收缩。那么,宇宙的哲学概念就既不是“观测到的宇宙”,也不是没有时间概念的“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因此,我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地客观存在着的无限空间和物质总量的总称。物质必须占有空间,但空间则不一定都被物质所占据;宇宙间的物质总量有可能是无限的也有可能是有限的。物质的表现形态具有多样性,它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聚集——分裂——再聚集——再分裂——”的物理和化学演化。宇宙既不存在起源也不存在灭亡;既不存在膨胀也不存在收缩。
……(待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发表于 2005-12-6 14:33:24 | 只看该作者
不错,不过长了点,如果扼要那就更好拉
3#
发表于 2005-12-6 14:46:11 | 只看该作者
刘先生你好!首先欢迎您加入天之星天文论坛。
      看您的资料,我应该叫您大哥。看得出您是一位资深的天文爱好者,拜读了您的贴子“我的宇宙观”,感到很有深度,见解独到。所以我把它单独分割出来所为一个主题贴。对您贴子的前半部分我感觉观点明确, 简明扼要,已经说明了您的造诣很深。后面的没仔细看,主要是感到太长了一点,有时间再慢慢品味吧。同时我认为引经据典也没什么必要,因为关于宇宙本来就是一个百家争鸣的研究话题,您只管谈自己的认识就可以了......。当然,我还是愿意早日看到您的论述的后续部分。
      感谢您为论坛带来的好贴!
4#
发表于 2005-12-6 19:39:35 | 只看该作者
太阳不是一个完整的气体球;它的光球主要是固态物质,色球层主要是熔融物质,日冕层才是气态(等离子体)物质为主。
光球主要是固态物质有什么理论依据吗?
5#
发表于 2005-12-8 12:48:30 | 只看该作者
Originally posted by skystar at 2005-12-6 07:39 PM:
太阳不是一个完整的气体球;它的光球主要是固态物质,色球层主要是熔融物质,日冕层才是气态(等离子体)物质为主。
光球主要是固态物质有什么理论依据吗?

固态物质不可能进行核聚变的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01:07:34 | 只看该作者
论宇宙的概念
刘静平
(湖南省衡东县环境保护局)

内容提要  从狭义上讲,宇宙是指屋檐和栋梁或指“观测到的宇宙”;如果从广义上分析,宇宙则是无始无终地客观存在着的无限空间和物质总量的总称。宇宙中的物质总量既有可能是无限的也有可能是有限的,其表现形态具有多样性,并经历了复杂的“——聚集——分裂——再聚集——再分裂——”的物理和化学演化过程。
关键词  宇宙的本来概念  观测到的宇宙  广义上的宇宙
一、宇宙的本来概念与发展
宇宙的本来概念是指屋檐和栋梁或指时间和空间。“《淮南子•览冥训》:‘凤凰之翔,至德也……而燕雀佼(骄)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高诱注:‘宇,屋檐也;宙,栋梁也。’《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摘抄自《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第1123页]”《新华词典》注:“宇:指无限空间。宙:指无限时间。[摘抄自《新华词典》1980年8月第1版第1026页]”“但是现在在天文学通用的宇宙的观念,却不是指时间和空间,而是指天文学观测所能达到的物理世界或物质世界,[摘抄自《红旗》1987年第5期第10页]”认为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或“一般当作天地万物的总称。”[摘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514页] “通常把我们观测所及的宇宙部分称为总星系,[摘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588页]”“把总星系称为‘观测到的宇宙’、‘我们的宇宙’;也有人把总星系称为宇宙。[摘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514页]”
“在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的结构主要有三派学说,即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盖天说认为大地是平坦的,天象一把伞覆盖着大地;浑天说认为天地具有蛋状结构,地在中心,天在周围;宣夜说则认为天是无限而空虚的,星辰就是悬浮在空虚之中。在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一世纪,关于宇宙的构造和本原有许多学说。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中心火焰说(设想宇宙中心有一团大火焰);赫拉克利德的日心说;柏拉图的正多面体宇宙结构模型等等。进入中世纪后,宇宙学被纳入经院哲学体系,地心说占据正统地位。[摘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523~524页]”“16世纪哥白尼倡导日心说,使人类宇宙观发生根本变革。17世纪,牛顿开创了用力学方法研究宇宙论的途径,建立了经典宇宙论。广义相对论的建立使经典宇宙论更有了统一的严格的数学基础;大量的天文观测资料支持了广义相对论的科学预言,并由此产生了现代宇宙论。[摘抄自《科学技术概论》1998年6月第1版第90页]”而现代宇宙论又分为哲学宇宙论和天文宇宙学,其中哲学宇宙论所指的宇宙是“一切存在的总体,[摘抄自《新华词典》1980年8月第1版第1026页]”天文宇宙学所指的宇宙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对“广漠空间”的大小“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量及其存在的时间都没有定论,加之天文宇宙学也想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宇宙的结构和演化,且“宇宙学亦译‘宇宙论’,[摘抄自《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第1123页]”致使有些人对哲学宇宙论的宇宙概念与天文宇宙学的宇宙概念混淆,产生了宇宙有限论与宇宙无限论之争。
二、观测到的宇宙
由于天文宇宙学必须以观测到的客观事实为基础,因此,天文宇宙学所指的宇宙只能是“观测到的宇宙,”而“观测到的宇宙”中的“任何物体的存在和运动,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具有一定的体积和一定的形状,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摘抄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1984年5月第2版第53页]”在天文学观测所能达到的物理世界或物质世界中,无论是测量空间或物体的大小,还是观测物质膨胀或运动的范围,都有一定的实数值,无论人们的观测能力有多强,“观测到的宇宙”范围总是有限的;“观测到的宇宙”中的空间不存在膨胀或收缩,只有物质发生膨胀或收缩(物质既不可能无恨膨胀也不可能无限收缩),无论物质怎样运动或变化,都只能改变占据宇宙空间的位置或大小,宇宙空间不可能随物质运动,虽然发现了星系红移,但并未发现星系和星系团(如银河系、太阳系)膨胀。在“观测到的宇宙”中,物质的表现形态具有多样性,其分布也很不均匀,它以星系团、星系、恒星以及行星际弥漫物质等形式出现,它们都是由分子、原子(原子又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等“基本粒子”构成的,并经历了复杂的“——聚集——分裂——再聚集——再分裂——”的物理和化学演化过程。从已知的守恒定律可知,“观测到的宇宙”中的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有各个具体时期的具体形态才有生有灭,在一定条件下,一种物质形态可以转变为其它物质形态,任何一种物质形态也只能由别种物质形态转变而来,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由有变无,同时,在转化的过程中保持量的不变,即参与物质的总量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如果认为物质是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则无疑是脱离了人类的科学实践。“观测到的宇宙”中的物质产生能量、释放能量、传递能量,但物质不转化为能量,能量也不能转化为物质;能量可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由一种能量转变为另一种能量。因此,“观测到的宇宙”决非起源于一个“奇点”,也没有什么观测事实证实有这个“奇点”,如果认为有这个“奇点”,则超出了“观测到的宇宙”范畴。“观测到的宇宙”中的物质“的存在和运动,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间经历着不同的阶段,它表现为:一事物到另一事物、一个运动过程到另一个运动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它们之间的间隔的长短,一事物存在和一种运动过程进行的久暂,[摘抄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1984年5月第2版第53页]”其存在的时间“只有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方向,它的流逝总是沿着单向前进、去不复返。[摘抄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1984年5月第2版第53页]”
三、广义上的宇宙
如果“按照定义,只有一个宇宙,[摘抄自《通俗天文学》1985年7月第1版第227页]”而且宇宙是“一切存在的总体”,那么整个宇宙空间则具有无限性,整个宇宙空间和其中存在的物质总量在时间上具有永恒性;整个宇宙既不存在膨胀也不存在收缩,既不存在起源也不存在灭亡。相反,如果广义上的宇宙是有限的,那它应该有个边界,而这个边界在哪里呢?边界之外又是什么情形呢?如果广义上的宇宙是有限的,那它应该有个中心,而这个中心又在哪里呢?如果广义上的宇宙是有限的,那它必有起源和灭亡的时刻,而起源前和灭亡后的情形又是怎么样的呢?如果时间、空间和物质是起源于一个“奇点”的大爆炸,那这个“奇点”及“奇点”之外又是什么情形呢?由于“观测到的宇宙”之外的情形既不能用观测的方法证明它存在也不能证明它不存在,那么用数学中的∞或无限大进行分析{按照“数学中的∞或无限大,在实数的集合中是没有严密的定义的。它的比较严密的定义是说,给定了一个大数后,可以找到一个比这个数还要大的数[摘抄自《红旗》1987年第5期第11~12页]”},则在整个宇宙空间的任何一个方向(无论是向上或向下、向前或向后、向左或向右)都无法找到终点,从数值上来查找,也无法找到一个最大的实数值。由于宇宙空间是无限的,则宇宙间的物质总量也有可能具有无限性,但是,宇宙空间不一定都被物质所占据,所以宇宙间的物质总量也有可能是有限的。“观测到的宇宙”中的空间和其中存在的物质在各个时刻的集合是一条线段,而整个宇宙空间和其中存在的物质总量在各个时刻的集合则是一条直线,谁都无法在这条直线上找到开端和终止的时刻。

                            二○○九年九月十二日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1、夏征农 主编.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2、新华词典编篡组编.新华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4
3、何祚庥.有关宇宙论的哲学问题.红旗杂志社,1987.5
4、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北京.上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
5、胡显章.曾国屏 主编.科学技术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李秀林.王  于.李淮春  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7、[美]F.N巴什著.王鸣阳.张大卫译.通俗天文学.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01:08:24 | 只看该作者
论宇宙大爆炸
刘静平
(湖南省衡东县环境保护局)

内容提要  在“观测到的宇宙”形成前就已有天体运动,有些天体还经历了复杂的“——聚集——分裂——再聚集——再分裂——”过程。宇宙大爆炸不是“奇点”大爆炸,而是运动中的天体或星系大碰撞后发生的大爆炸。天体或星系大碰撞发生大爆炸的膨胀力使天体及弥漫物质重获加速度散射宇宙空间,从而使“观测到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过程。
关键词  陨石  星系红移  微波背景辐射  氦丰度  碳氢化合物与水分子
一、陨石
陨石是“从宇宙空间穿过地球大气层落到地面上的天然固态物体(流星体),又称陨星。[摘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539页]”如果在“观测到的宇宙”形成前就已有天体运动,那么陨石就有可能是天体或星系大碰撞发生大爆炸的碎体,在大爆炸膨胀力的推动下随惯量运动。
1、“陨石在地球大气层高速下降时,受到高温高压气流的冲击,有的陨石会发生爆裂。爆裂后的许多陨石碎块落向地面,这种现象称为陨石雨。[摘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540页]”既然小天体聚集时发生爆裂,那么大天体聚集时就也有可能发生爆裂。
2、“陨石的形状各种各样,有钝圆锥状、多面体状、椭球体状、扁球形,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等等。[摘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540页]”从陨石的形状分析,应该是碎裂天体。
3、“陨石的比重一般要比地球上常见的石头大些。[摘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540页]”如果陨石的“母天体”比地球大或是“母天体”的深层物质(因形成岩石时的压强影响密度),那么陨石的比重比地球上常见的石头大些就不奇怪了。
4、“组成陨石的近百种化学元素同组成太阳、地球、月球等太阳系天体的化学元素是一样的。非球粒陨石的化学成分同地球上的超基性岩、基性岩和基性火山岩的化学成分相近,而其他类型陨石的化学成分同地球岩石差异较大。[摘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542页]”因此,可以肯定陨石的“母天体”与太阳、地球、月球等太阳系天体相似。
5、玻璃陨石“一般只有几厘米大小,有各种形状,多数是钮扣状和泪滴状,颜色从深褐色到黑色,不透明。也有少数地区发现的玻璃陨石是绿色和透明的。大多数玻璃陨石的表面上,还有成组的皱纹,这些特征使人们推测玻璃陨石是熔融状态下高速飞行并迅速冷却形成的。[摘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540页]”据此推测:玻璃陨石应该是天体大爆炸溅射出的熔融物质。
二、星系红移
“除少数几个近距星系外,其他星系的光谱都呈现红移。[摘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151页]”“从地球的任何方向看去,遥远的星系都在离开我们而去,而且离我们越远的星系,远离的速度越快。[摘抄自《宇宙大爆炸》http://baike.baidu.com/view/14565.htm]”相反,如果把“观测到的宇宙”中向四面八方远离中的星系运动倒过来看,它们应该是从同一源头发射出去的{从这个源头物质解体顺推到当今“观测到的宇宙”就象是发生一次大爆炸。“有些科学家根据哈勃的理论进行后推。他们认为,既然现在的星系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那么,向遥远的过去追溯,各星系之间的距离一定很小,越往过去追溯,星系之间的距离就越小,[摘抄自http://www.luoxiao.net/wlkt/Arti ... /twlt/content/7.htm武汉电视台《宇宙向何处去》]”直至天体之间的距离趋于零(有人把这个源头称为“奇点”)},那么这个源头物质是一个无限紧密的“奇点”还是一个大天体或多个大天体与星系呢?这个源头物质是原始的还是聚集而成的呢?这个源头物质又是怎样碎裂并散射出去的呢?假如“观测到的宇宙”中的星系是由一个“无限紧密的奇点”爆炸产生的,那么这个“奇点”小到什么程度呢?物质又紧密到什么程度呢? “观测到的宇宙”中有“无限紧密的物质”吗?空间、时间和物质可能从“奇点”中爆炸出来吗?假如“观测到的宇宙”中的天体及弥漫物质是由一个“原始大天体”发生大爆炸散射出去的,那么这个“原始大天体”是什么能量使之发生大爆炸呢?假如“观测到的宇宙”中的天体及弥漫物质是由“星云聚集而成”的,那么,星系为何呈现红移呢?地球自转与公转为何会产生夹角呢?如果既不是“奇点”爆炸,又不是一个“原始大天体”爆炸,那么就可能是运动中的天体与天体或天体与星系、星系与星系发生了一次大碰撞,它们在碰撞挤压、磨擦等动能作用下,使有些物质受热膨胀或发生化学反应、核反应等,例如铀发生核裂变、氢聚变成氦等形成大规模天体爆炸使天体及弥漫物质重获加速度散射宇宙空间,随着天体及弥漫物质的散射范围扩大和气体在宇宙空间的逐渐扩散,气压和温度也随之降低,致使“观测到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过程。{从最新的观测资料看,人们已观测到的离我们最远的星系是130亿光年,如果这个星系的光是在130亿年前发出的,那么发生这次天体大爆炸的时间至少是在10000亿年前[(130亿光年÷银河系与人类可以看到的最远星系的分离速度)÷2]}。
三、微波背景辐射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科学家彭齐亚斯和R.W.威尔逊为了改进卫星通讯,建立了高灵敏度的号角式接收天线系统。1964年,他们用它测量银晕气体射电强度时,发现总有消除不掉的背景噪声。他们认为,这些来自宇宙的波长为7.35厘米的微波噪声相当于3.5K。1965年,他们又订正为3K。[摘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428页]”为什么会存在微波背景辐射呢?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微波背景辐射是天体大爆炸的遗迹。
四、氦丰度
“在各种不同天体上,氦丰度相当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恒星核反应机制不足以说明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氦。[摘抄自《宇宙大爆炸》http://baike.baidu.com/view/298574.htm]”如果这些氦原子核确实是由氢原子核聚变而成的,那么“观测到的宇宙”就一定经历过高温时代。
五、碳氢化合物与水分子
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都是碳氢化合物,在学术界普遍认为“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物,[摘抄自http://baike.baidu.com/view/11183.htm]”“石油和天然气是生物(包括动植物、微生物等)死亡后演变而成,[摘抄自http://www.oilnews.com.cn/bk/system/2007/04/25/001086430.shtml]”可燃冰“是在一定条件(合适的温度、压力、气体饱和度、水的盐度、PH值等)下,由气体或挥发性液体与水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白色固态结晶物质。[摘抄自http://baike.baidu.com/view/32145.htm]”这些理论的主要证据是在煤炭中发现了植物的枝、杆、叶等碳化标本,可是在其它岩石中发现的动植物化石却不是碳氢化合物,再从地球上碳氢化合物的储量、种类及存在的伴生物来分析也很难理解。另据新华社消息:“土星最大卫星土卫六表面湖海中液态碳氢化合物数量惊人,初步估算是地球上已探明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的数百倍。[摘抄自《中国石油报》网络版http://www.oilnews.com.cn/zgsyb/system/2008/02/19/ 001157159.shtml]”难道土卫六上原来也有生物?如果在实验室中通过高温高压能将碳氢聚合成碳氢化合物,那么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则有可能是天体或星系大碰撞发生大爆炸时形成的,高温高压中的碳氢聚合成碳氢化合物后并与弥漫物质混合,这些混合物首先是溶融物质被天体所吸引冷却后形成岩石(其中有些岩石析出石油和天然气),随着大爆炸后的物质扩散,气压和温度逐渐降低,这些混合物在宇宙空间逐渐冷却后演变成泥浆物质被天体吸引形成岩石、泥土、煤炭和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等。
关于地球上水的来源“有观点认为在地球形成初期,原始大气中的氢、氧化合成水,水蒸气逐步凝结下来并形成海洋;也有观点认为,形成地球的星云物质中原先就存在水的成分。另外的观点认为,原始地壳中硅酸盐等物质受火山影响而发生反应、析出水分。也有观点认为,被地球吸引的彗星和陨石是地球上水的主要来源,甚至现在地球上的水还在不停增加。[摘抄自http://baike.baidu.com/view/2630.htm#5]”从天体大爆炸的角度分析,天体大爆炸后随着物质的扩散,气压和温度逐渐降低,大量的氢气与氧气接触燃烧生成水分子,水分子与其它混合气体及金属物质等接触生成酸与盐等,大量的酸性水与混合物汇成泥浆被地球吸引形成地表并析出大量的水溶液形成海洋。随着大爆炸后的气压继续下降,地球外层近距离气体逐渐受地球引力制约,使离地面越远,大气越稀薄,地球大气层形成后太空中的酸性水与泥浆混合物就很难被地球吸引了。
   
二○一○年七月二十日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北京.上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
2、武汉电视台•科技之光•天文论坛•宇宙向何处去;上海网上天文台•大爆炸宇宙论等网上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4565.htm
http://www.luoxiao.net/wlkt/Arti ... /twlt/content/7.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298574.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11183.htm
http://www.oilnews.com.cn/bk/system/2007/04/25/001086430.s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32145.htm
http://www.oilnews.com.cn/zgsyb/system/2008/02/19/ 001157159.shtml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01:10:12 | 只看该作者
论太阳的物质形态
刘  静  平
摘要  太阳不是一个完整的气体球,它的光球主要是固态物质,色球层主要是熔融(液态)物质,日冕层才是气态(等离子体)物质为主;光球因“固体潮汐”作用造成板块错动而发生“火山喷发”,光球表层(色球层、日冕层)物质发生热核反应等而发光发热。
关健词  观测事实  完整气体球  物质形态  起源与演变
一、“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并非观测事实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1]“象其它恒星一样,太阳也是一个由引力维系在一起的气体球,因气体的压力而避免了坍缩,因温度而发光,它的能量贮备不断地因其内部发生的核聚变而得到补充。”[2]这只是天文学者们的推断,并非观测事实。而“光球物质相当不透明,”[3] “太阳内部的自转无法直接观测,只能间接推测,”[4]则表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观测到光球内部的物质变化状况。虽然“通过对太阳的光谱分析可以得知太阳的化学成分。太阳大气中氢和氦占绝大部分,其他是一些较重元素,按质量计,氢约占71%,氦约占27%,其他元素占 2%。”[5] 但观测的光谱只能是光球表层上发热发光物质的光谱,它不能代表太阳的整体。况且太阳光谱“是一种吸收光谱,在它的连续光谱的背景上,分布着许多条暗线,”[6]这些暗线的存在是因为光球表面、色球层、内冕(包括发生热核反应的耀斑区域)发出的白光,要穿过温度比色球层和内冕低得多的外冕,一些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等离子体)的光穿过跟这些元素标识谱线相同的光时都被这些气体(等离子体)吸收掉了,由于大部分氢气和氦气主要在外冕,所以在太阳光谱中氢和氦占绝大部分。太阳“光球光谱中没有氦线”[7]是因为氦并不是在光球内聚变而成的,而是光球火山喷发的熔融物质和色球底层物质(如石灰石、煤炭等)中分解出大量的氢形成耀斑后发生热核反应而聚变成氦的。 [“产生核反应需要高能粒子(能量E>1兆电子伏)轰击原子核,”“耀斑中的核反应如下:高能质子同氢、氦、碳、氮、氧作用产生中子,其中大部分逃逸,一部分为质子俘获产生氘核和2.23兆电子伏的γ射线谱线。”[8] ] 假如光球内是“由4个氢原子核聚集变成为1 氦原子核,”[9]那太阳光球内的氢为何不会一次性地聚变成氦呢?为何太阳“光球光谱中没有氦线”呢?如果太阳的核心真的在进行着大规模的热核反应,那就理应产生大量的中微子,而“美国布鲁克黑文实验室的戴维斯等人在深矿井中进行了太阳中微子的实验。实验中用大体积的四氯化二碳作靶,利用37Cl俘获中微子的反应:ve+37Cl→e-+37Ar,来探测太阳中微子。”“ 8年探测结果的统计平均值,约为按标准太阳模型计算的理论预期值(4.7SNU)的三分之一。二者相差悬殊,成为著名的太阳中微子之谜。”[10]
二、一个完整气体球不可能存在于宇宙空间
“大家都很熟悉,对固体施加压力,很不容易使它的体积缩小;对液体也是这样,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对固体或液体加热,使它们温度升高,体积的膨胀也很小。这说明,在不大范围内的压强变化和温度升降,对于固体和液体的体积或密度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对于气体来说,情况就不是这样的了,压强和温度的变化对它的体积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当我们用力压挤小橡皮球的时候,受压挤的地方就凹下去,这是由于压强增加使球里空气的体积缩小了。气体的压强、体积和温度是密切联系着的。如果把小橡皮球拿到火炉上面烘一下,它就会变得硬一些,这说明温度的升高引起了球里空气压强的增加。”[11]如果将烘烤的小橡皮球戳破,球内的高压气体会立即外泄;这是因为球内的气体压强大于球外的气体压强。太阳如果是一个高温高压的气体球,那么是一种什么力维持它不向宇宙空间扩散呢(科学依据是什么)?太阳温度那么高、光球表面活动频繁,为什么光球不但没有增大或缩小而且光球外还明显有色球层和日冕层之分呢?
三、太阳的物质形态
   “‘在一定的范围内,分子间的距离越小,它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就越大;因此,同一物质由于所处的物态不同,分子间的吸引力也不同。在固态时,分子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分子间的引力最大。这就是固体能够保持自已的体积和形状的原因。’‘在液态时,分子间的距离比固态时大,所以分子间的引力比固态时小。因而液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并且在分割时所需用的力也较小。但是,液体分子间的吸引力已经足以使液体分子聚集在一起而不致于飞散;因此,液体也具有一定的体积。’‘气体的密度比固体和液体要小得多。例如,100℃和1个大气压时的蒸汽的密度大约只有同样条件下水的密度的1/1670。所以,气体中分子间的距离比固体和液体中大得多。因此,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小,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略去不计,而认为气体的分子间是完全没有任何联系的。这就是气体既没有一定的体积又没有一定的形状的原因。’”[12]通过观测:太阳光球既“没有大规模的物质流动,”[13]也没有大的形状变化,是一个稳定、平衡的球体,具有固态物质特征;而“‘从色球中,时时喷射出细而明亮的流焰。’‘常常会产生剧烈的耀斑爆发,以及与耀斑共生的爆发日珥、冲浪、喷焰等许多动力学现象。’”[14]则与地球上的火山爆发和火山熔岩流动相似;再看日冕的形状变化,“在太阳活动极大年,日冕接近圆形,而在太阳宁静年则比较扁,赤道区较为延伸。”[15]综上所述:太阳光球、色球、日冕三层的物质密度显著不同,则表明太阳的光球主要是固态物质为主,色球层主要是熔融(液态)物质为主,日冕层才是气态(等离子体)物质为主。
四、太阳的起源与演变
太阳可能是大天体或星系碰撞后发生大爆炸形成的,在大爆炸膨胀力的推动下随惯量运动,在运动中与太阳系其它天体及弥漫物质因相互之间的引力作用使惯量转变为角动量而形成太阳系并受银河系引力影响成为银河系星系团成员(太阳围绕银心旋转并带领大大小小的家族成员围着自己不停地作曲线运动)。
我曾多次观察过爆破土石方,炸飞的石头和尘土除作抛物线飞行外还有一部分碎石在空中进行旋转运动,太阳如果是大天体或星系碰撞后发生大爆炸形成的,那么在大爆炸膨胀力的推动下重获加速度而改变运动,既发生位移又进行自转就不奇怪了。大爆炸后随着天体及弥漫物质的扩散与气压的降低,散射的太阳系天体及弥漫物质便在相互之间的引力作用下使惯量转变为角动量而形成太阳系和行星的卫星系统。天体大爆炸后太阳可能是一个不规则的碎体,也有可能是大量的碎天体及弥漫物质被太阳俘获后使原来的太阳形状发生变化,致使它在自身物质之间的引力作用下发生断裂、坍塌和板块漂移而形成球状体(也就是说太阳同地球一样具有板块结构,具有与地球上相同的矿物质,也是由大板块发生断裂、坍塌漂移逐渐到小板发生断裂、坍塌漂移而形成球体的)。太阳球体和太阳系形成后,太阳因自转并受银河系和太阳系行星等引力影响而产生固体潮和液体潮,光球因“固体潮汐”作用造成板块错位使板块发生磨擦而震动或板块磨擦产生的熔融物质和气态物质因体积膨胀、压强增大后喷出光球而形成日珥,液体潮则是色球层熔融物质流动产生冲浪、形成黑子等,“ 1843年,施瓦贝发现黑子的消长有一个平均为10年的周期。1848年,R.沃尔夫提出太阳黑子相对数(用R表示)的概念,并利用历史上积累下来的望远镜观测的黑子资料,推算出上溯到1700年的黑子相对数的年平均值,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太阳黑子活动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周期平均长度为11.1年,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太阳黑子11年周期。”[16]“日珥的数目和面积都与11年的太阳活动周有关,”[17]因此,黑子的周期性变化主要与太阳系行星运动位置有关,其中11.1年的周期性变化是因木星的引潮力形成的。然而,太阳光球如果是固态物质为主,那为何“在日面纬度不同处,自转角速度不同,在太阳赤道,自转最快,纬度越高,自转越慢”[18]呢?其实理由很简单,下雨天如果把雨伞进行旋转,可以发现雨伞边缘与伞顶(顶心除外)的角速度是一致的,而伞面上的雨水流动角速度却不一致,越靠近伞顶的雨水流动角速度越慢,越靠近伞边缘的雨水流动角速度越快。因此,太阳光球自转角速度不因纬度不同而角速度发生变化,但是色球层熔融物质受太阳自转离心力作用象伞面上的雨水一样,造成了“太阳圆面的亮度从日面中心向日面边缘逐渐变暗的现象”[19]即临边昏暗。同时还造成了赤道上色球层熔融物质增厚不易发现黑子,而在赤道两旁则出现黑子“蝴蝶图”。至于黑子的形成则是太阳光球固态物质凸出色球层熔融物质的“山峰”或“山脉”,当“山峰”或“山脉”凸出色球层时,就有色球层的液体向周围流动的现象,黑子之所以发黑,是因为它比周围温度要低。我在观测月球时发现有时残月明亮的一面总比阴暗的一面要大些,太阳黑子看成是“凹坑”而实际上是“山峰”或“山脉”,由于光球表面和地球一样,有高低不平的现象,色球层较薄的地方光球就有相当一部分“山脉”露出色球层,山谷就是观测到的亮的条纹或块,这就是‘光斑’。光斑一般环绕着黑子与黑子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太阳及太阳系行星位置的变化影响着太阳光球火山爆发和色球层变化,从而导致地球各年度四季气候变化不一致。

                                   二○一○年元月十一日

注:
[1][摘抄自《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第725页]
[2][摘抄自《通俗天文学》1985年7月第1版第244页]
[3][摘抄自《台湾天文学概论》]
[4][摘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372页]
[5][摘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340页]
[6][摘抄自《数理化自学丛书•物理》第四册第187~188页]
[7][摘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95页]
[8][摘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494页]
[9][摘抄自《地球科学导论》第11页]
[10][摘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577页]
[11][摘抄自《数理化自学丛书•物理》第二册第109页]
[12][摘抄自《数理化自学丛书•物理》第二册第10~13页]
[13][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95页]
[14][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284页]
[15][摘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268页]
[16][摘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352页]
[17][摘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365页]
[18][摘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372页]
[19][摘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214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stronomy Forum of Starry Sky ( 浙ICP备16020121号 )

GMT+8, 2024-11-25 11:21 , Processed in 0.07595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