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星天文论坛(大陆著名天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历史
查看: 445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紫金山天文台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30 23:2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 : 江晓原/吴燕   
ISBN : 7810289748  
页数 : 317  
开本 : 16开  
封面形式 : 简装本  
出版社 : 河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 2004-1-1  
定价 : 29 元
特色及评论
紫金山天文台是中国天文学家自己建设的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台。虽然紫金山天文台的历史不长,但是严格地说,只有这条线索才是真正的“中国天文学现代化”的发端——此前的徐家汇天文台和青岛观象台,实际上是欧洲人的天文台,只不过台址选在了远东而己。因此本书将最主要的篇幅用于紫金山天文台的这条线索上……
内容简介
后记:
昨夜星辰依然闪烁——读《紫金山天文台史》/董煜宇
  在中国众多的山脉之中,紫金山之所以闻名于世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与天文结下的缘。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作为为南京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也许很多人都目睹过它的风采。但是关于紫金山与天文结缘的来龙去脉,关于它在中国近现代天文学发展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公众知道的并不多。阅读由著名天文学史专家江晓原和他的学术助手吴燕新近撰写的《紫金山天文台史》一书,不仅能让我们了解紫金山天文台这方科学圣地的前尘往事,也能让我们了解中国天文学新生的坎坷历程。
  如同建台先铺地基一样,作者对紫金山天文台的介绍是从中国古代天文学向近代转轨的背景开始的。中国古代天文学曾经辉煌一时,然而自明代开始它始终处在徘徊、停滞状态,无法迈进近代科学的门槛。中国天文学向近代转型的开端是在西方科学的激荡下发生的,紫台史的第一部分就是从介绍明末清初天文西学东渐的大致发展历程展开的。从徐光启用西方天文学方法推算日食开始,中国天文学开始踏上向近代转轨的漫漫征程。然而前进的道路却充满荆棘,保守势力一直对西方传教士的新法耿耿于怀,根据新法制定的《崇祯历书》迟迟得不到应用,新旧两派关于历法的斗争可以说充满了血雨腥风,参与整理修订《崇祯历书》的西方传教士汤若望为此身陷深牢大狱。尽管最后新法终于战胜了旧法,历书得到了应用,尽管也有象康熙这样的皇帝对西方天文学颇感兴趣,中国天文学却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的窠臼。一直到清末,天文学的主要任务还是为皇家星占学活动提供服务。之后,虽然殖民者先后建立了徐家汇观象台、佘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等天文观测机构,但都由外国人掌管,中国人竟然没有一座自己的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台。而同时期西方的天文学,正如作者所言:“早已冲出了现代天文学的起跑线”。
  交待了背景之后,作者浓墨重彩重彩所描绘的就是紫金山天文台的创建和发展了。通过对大量的珍贵历史图片,天文观测图片、文字记录的系统疏理,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从紫金山天文的选址筹划到建立发展的完整过程。也许很多人不清楚,之所以在南京紫金山建立天文台竟然是非科学因素影响的结果。蒋介石在1927年于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后为了向同时并存的武汉国民政府、北洋政府显示合法性,成立“时政委员会”,主要任务用来编制历书。因为在中国传统思想中,颁历是统治的象征。谁料想,非科学之因却结出了科学之果。一些有志于献身天文学的业界前辈,历尽艰辛最终主持建成了中国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台。从筹划、选址、勘测、施工到建成,有许多的故事。作者以时间为顺序,巧妙地把科学史和社会史融为一体,勾勒出了建台的艰辛历程。今天,在风景名胜区建亭台楼榭、建别墅,看起来是非常简单容易的事,但在当时在紫金山建立天文台,却是在中国内忧外患、战争频仍中克服缺乏技术经验、资金短缺、战争威胁、人事干扰等诸多不利因素下完成的。天文工作者正是在怀着强烈的科学救国之梦,付出极大的艰辛才建成了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台。也许听听当年负责筹建人之一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余青松的一番慷慨陈词就能更好的体会当时知识分子科学救国的迫切心情:“救国救民之道虽有多端,但从长远看,最重要莫过于教育,其中又尤以科学教育最为根本。……..而在国势阽危的今天,如能力争早日建成,那仅在心理上对唤起一些人团结的救国信心,我想就会有振聋发聩之效”!
  因为是介绍天文台的发展历史,必然要涉及对相关的天文学知识、天文学仪器的介绍。作者籍多年研习天文学史积累下来的深厚功力,对所涉及的天文学知识、以及相关的天文学仪器,比如选址的科学依据、陈设的古浑仪漏刻的功用、600毫米大赤道反射仪的功用都结合图片和资料作了简明扼要的科普介绍,既有对其中的天文学仪器设施情况的直观展示,也有对相关科学内容、科学功用的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样读起来不仅能让人能轻松了解完整的发展历程,也能获得不少天文学知识。
  如果说通过阅读紫金山天文台的建台过程,能让我们了解先辈们科学救国的拳拳之心,通过阅读他们不畏艰辛在天文学领域孜孜追求、不懈进取的科学探索历程,更能让我们了解先辈们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满腔热忱。从天文研究所于1927年成立后,高鲁、余青松等人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在国内开展天文观测、天文研究的同时,就积极追踪世界天文学前沿,并做试图融入其中的努力。1939年第四次太平洋科学会议,余青松代表中国参加,1934年陈遵妫参加有关短周期变星的国际合作项目;1935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五届大会在巴黎召开高平子等人出席会议,高鲁、余青松等人被接纳为会员,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1936年6月,余青松、陈遵妫赴日本北海道参加日全食国际观测。抗战烽烟燃起后,人员辗转南迁到昆明,并于凤凰山另建天文台,开展工作。书中详细介绍了1941年,在日寇飞机轰炸下的一次日全食观测过程。观测人员穿越一道道死亡线,不远万里从昆明跋涉到临洮,完成了日食观测任务,并在往返途中为各地人士做普及性演讲宣传活动,这是怎样的科研“长征”!它留给后人的绝不仅仅是一些科学的观测数据和图片,更有追求科学、为科学献身的可贵精神!在战争中很多人曾饱受衣食之困,然而在“借无可借、卖无可卖”的情况下,一些研究人员仍然能悉心从事天文学研究,没有顽强的信念、没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经过了战争的洗礼,经过了岁月的沧桑,紫台从昨天走到了今天,中国现代天文学事业也不断前进发展。1949年之后的历史,涉及许许多多敏感的人物和事件,作者没有继续论述。但是为了反映紫金山天文台今天的面貌,在正文中安排了“今日紫金山天文台”一章,主要对其科研研究状况及成就,做了介绍以便尽可能保持完整。在之后的成就和人物篇中,又把1949年以前的科研成就以及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奠基者高鲁、高平子、余青松、张钰哲、陈遵妫等人物做一单独介绍,使人们对紫台在科研方面的成就以及为中国现代天文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有了一个完整的印象。
  如今,紫金山天文台作为国家重要的研究机构之一,正朝着中国一流的天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相关高科技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研究培养基地和世界性的天文研究中心目标迈进。虽然历史已成为过去,但回首往事留给我们的并非仅仅有趣的故事。在紫台成立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勇于探索、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恰似昨夜星辰,今天依然闪烁在浩瀚的星空,永远值得人们敬仰!



 本书目录  
  

  第一篇背景
旧时代的终结
从徐家汇到佘山(1872~1912)
中央观象台(1912~1928)
改历(1912~1924)
创建近代天文台之梦(1912~1918)
《观象丛报》与中国天文学会
古代天文仪器回归(1920~1921)
接管青岛观象台(1921~1926)
时政委员会(1927)
第二篇创建
天文研究所(1928~1934)
天文研究所(1927~1928)
选址紫金山(1928~1929)
第四次太平洋科学会议(1929)
天堡峰(1929)
方案设计与工程招标(1929~1931)
建台(1931~1934)
古代仪器迁运南京(1933~1934)
天文台(1931~1934)
附:余青松之《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
.......

900563.jpg (28.38 KB, 下载次数: 20)

900563.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发表于 2005-12-6 15:41:09 | 只看该作者
有空一定要去玩一下
3#
发表于 2008-5-25 09:36:51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7-17 20:00:51 | 只看该作者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stronomy Forum of Starry Sky ( 浙ICP备16020121号 )

GMT+8, 2025-1-22 15:44 , Processed in 0.09375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