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星天文论坛(大陆著名天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历史
查看: 10070|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本术语解释(逐日增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2-27 19:0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贴便于查询资料 考虑到帖子的整齐性 请不要在此贴回复

拉格朗日点

一个小物体在两个大物体的引力作用下在空间中的一点, 在该点处,小物体相对于两大物体基本保持静止。这些点的存在由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于1772年推导证明 的。

1906年首次发现运动于木星轨道上的小行星( 见脱罗央群小行星)在木星和太阳的作用下处于拉格朗 日点上。在每个由两大天体构成的系统中,按推论有5个拉格朗日点,但只有两个是稳定的,即小物体在该点处即使受外界引力的摄扰,仍然有保持在原来位置处的 倾向。每个稳定点同两大物体所在的点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 Last edited by starfriend on 2005-2-28 at 03:47 PM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楼主| 发表于 2005-2-27 19:08:41 | 只看该作者

岁差和章动

在外力的作用下,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并不保持固定的方向,而是不断发生变 化。地轴的长期运动称为岁差,而其周期运动则称为章动。

岁差和章动引起 天极和春分点在天球上的运动,对恒星的位置有所影响。 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是岁差现象的最早发现者。公元四世 纪,中国晋代天文学家虞喜根据对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观测,独立地发现岁差 并定出冬至点每50年后退一度。牛顿是第一个指出产生岁差的原因是太阳和 月球对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吸引。

在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 绕着黄道面的垂直轴旋转,在空间绘出一个圆锥面,绕行一周约需26,000年。 在天球上天极绕黄极描绘出一个半径约为23.5°(黄赤交角)的小圆,即春分 点每26,000年旋转一周。这种由太阳和月球引起的地轴的长期运动称为日月 岁差。德国天文学家贝塞耳首次算出日月岁差为5,035".05(历元1755.0), 今值为5,029".0966(历元2000.0)。 英国天文学家不拉德雷在1748年分析了1727-1747年的恒星位置的观测资料 后,发现了章动。月球轨道面(白道面)位置的变化是引起章动的主要原因。 白道的升交点沿黄道向西运动,约18.6年绕行一周,因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 作用也有同一周期的变化。在天球上表现为天极(真天极)在绕黄极运动的同 时,还围绕其平均位置(平天极)作周期18.6年的运动。

同样,太阳对地球的 引力也具有周期性变化,并引起相应周期的章动。岁差和章动的共同影响使 得真天极绕着黄极在天球上描绘出一条波状曲线。 除了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外,地球还受到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的吸引,从而引起 黄道面位置的不断变化,这不仅使黄赤交角改变,还使春分点沿赤道产生一 个微小的位移(其方向与日月岁差相反),春分点的这种位移称为行星岁差。 行星岁差使春分点沿赤道每年东进约0".13。
3#
 楼主| 发表于 2005-2-27 19:12:54 | 只看该作者

微波背景辐射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科学家彭齐亚斯和R.W.威尔逊为了改进卫星通 讯,建立了高灵敏度的接收天线系统。1964年,他们用它测量银晕气体射 电强度时,发现总有消除不掉的背景噪声,他们认为,这些来自宇宙的的 波长为7.35厘米的微波噪声相当于3.5K的热辐射。1965年他们又将其修正 为3K,并将这一发现公布,为此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微波背景辐射的最重要特征是具有黑体辐射谱,在0.3-75厘米波段,可以 在地面上直接测到;在大于 100厘米的射电波段,银河系本身的超高频辐 射掩盖了来自河外空间的辐射,因而不能直接测量;在小于0.3厘米波段, 由于地球大气辐射的干扰,要使用气球、火箭或卫星等空间探测手段才能 测量。从 0.054厘米直到数十厘米波段的测量表明,背景辐射是温度近于 2.7K的黑体辐射,习惯称为3K背景辐射。黑体谱现象表明,微波背景辐射 是极大时空范围内的事件。因为只有通过辐射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才 能形成黑体谱。由于现今宇宙空间的物质密度极低,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 用极小,所以,我们今天观测到的黑体谱必定起源于很久以前。 微波背景辐射的另一特征是具有极高的各向同性。这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小尺度上的各向同性:在小到几十弧分的范围内,辐射强度的起伏小于 0.2-0.3%;

②大尺度上的各向同性:沿天球各个不同方向,辐射强度的涨 落小于0.3%。各向同性说明,在各个不同方向上,各个相距非常遥远的天 区之间,应当存在过相互联系。 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被认为是二十世纪天文学的重大成就,它对现代宇宙 学产生的深远影响,可以与河外星系的红移的发现相并论。

目前的看法认 为背景辐射起源于热宇宙的早期。这是对大爆炸宇宙学的强有力支持。3K 背景辐射与四十年代伽莫夫、海尔曼和阿尔菲根据当时已知的氦丰度和哈 勃常数等资料预言宇宙间充满具有黑体谱的残余辐射理论相符。
4#
 楼主| 发表于 2005-2-27 19:16:20 | 只看该作者

黄道光

黄道光和金牛座

在低纬度的地区,深夜空中的光带。一般认为是由聚集在黄道面 的流星颗粒和尘埃反射太阳光形成的。热带地区的人在黄昏后的 西方或黎明前的东方很容易看到它,因为黄道在该处大致垂直于 地面。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2、3月的傍晚或9、10月的黎明是看 黄道光的最好时期。沿着黄道带,在距太阳30°-90°范围内,用 肉眼可看到黄道光。光度测量表明,这条光带一直延伸到对日点 附近,在该处黄道光的亮度略有增强,形成能被人眼看到的“对 日照”。在全天的其他部分也有一些黄道光,一般认为那是太阳 F日冕的延伸。
5#
 楼主| 发表于 2005-2-27 19:17:48 | 只看该作者

黄 道

指太阳在星座中穿行的视轨迹的大圆;也可以说是地球围绕太阳 运行的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黄道星座沿黄道排列,黄道与天赤 道有23.5°的交角;黄道与天赤道的两个交点是春分点和秋分点。 在黄道坐标系中,天体的黄经从春分点起沿黄道向东计量,北黄 纬为正,南黄纬为负。南、北黄极距相应的天极都是23.5°。

黄道带

天球上黄道南北两边个 9°宽的环形区域。月球和行星的轨道都 在黄道带中(冥王星除外)。黄道十二宫的一宫各占整个黄道带 的1/12(或30°)实际上,黄道十二宫与太阳实际所处的黄道星 座不能一一对应,黄道星座的大小和形状并不一致,而太阳每年 总要穿过的蛇夫座,并非黄道十二宫之一。尽管岁差使星座东移 但关于黄道十二宫的数据仍然被占星术沿用。


白羊座 3月21日---4月19日 _ 金牛座 4月20日---5月20日 `

双子座 5月21日---6月21日 a 巨蟹座 6月22日---7月22日

狮子座 7月23日---8月22日 c 室女座 8月23日---9月22日

天秤座 9月23日--10月23日 e 天蟹座 10月24日-11月21日

人马座 11月22日-12月21日 g 摩羯座 12月22日--1月19日

宝瓶座 1月20日---2月18日 i 双鱼座 2月19日---3月20日
6#
 楼主| 发表于 2005-2-27 19:18:58 | 只看该作者

红 移

恒 星 或 其 他 天 体 的 光 谱 线 向 红 端 的 位 移 。

光 的 红 化 相 当 于 波 长 的 增 长 。 远 离 地 球 而 去 的 物 体 , 不 论 是 由 于 通 常 的 运 动 还 是 由 于 宇 宙 的 膨 胀 , 它 们 的 光 都 会 出 现 同 距 离 速 度 成 正 比 的 红 移 。

根 据 广 义 相 对 论 , 从 质 量 极 大 的 物 体 发 出 的 光 线 也 会 变 红 , 这 是 因 为 光 子 在 逃 离 强 引 力 场 时 能 量 会 变 弱; 而 振 动 原 子 发 出 的 光 在 强 引 力 场 中 速 度 会 变 慢 。
7#
 楼主| 发表于 2005-2-27 19:22:13 | 只看该作者

赫 罗 图

1911年丹麦天文学家赫茨普龙,1913年美国天文学家罗素各自独立绘出亮星 的光度—温度图,发现大多数恒星分布在图中左上方至右下方的一条狭长带 内,从高温到低温的恒星形成一个明显的序列,称为“主星序”。为了纪念 两位科学家作出的贡献,人们称这种图为赫—罗图(HR-diagram)。  
该图显示出恒星的光度和表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形,横坐标是恒星的光谱 型,按照O、B、A、F、C、G、K、M顺序排列,是恒星的温度序列。纵坐标是 绝对星等,即恒星光度。大多数恒星集中在主星序,少数集中在右边中部组 成巨星序,一些光度特别大的超巨星分布在图的上方。那些温度高、光度弱 的白矮星集中在左下方一个较密集的区域。赫罗图对研究恒星的演化有重要 作用。
8#
 楼主| 发表于 2005-2-27 19:23:33 | 只看该作者

星 等

1850年,英国天文学家普森提出的衡量天体亮度的单位.

一个星等规定为亮度比的2.512倍,如5等星比六等星亮2.512倍,因此 星等相差5等亮度便差100倍,由于星等范围太小,又引入了负星等,来衡量极亮的天体.

视星等是地球上的观测者所见的天体的 亮度,太阳的视星等为-26.7等,满月约为-11等,天狼星为-1.5 等.绝对星等是在距天体10秒差距(32.6光年)处所看到的亮度, 太阳的绝对星等为4.8等;热星等是测量恒星整个辐射,而不是只测量一部分可见光所得到的星等;单色星等是只测量电磁波 谱中某些范围很窄的辐射而得的星等;窄频带星等是测量略宽 一点的频段所得的星等;宽频带星等的测量范围更宽;人眼对黄 色最敏感,因此目视星等也可称为黄星等.
9#
 楼主| 发表于 2005-2-27 19:25:38 | 只看该作者

周 光 关 系

造父变星的光变周期与光度之间的一种关系。概括地说就是造父变星的光变 周期越长,其光度也越大。这种关系是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勒维特在研究小麦哲伦云的25个造父变星时发现的,用的是光变周期和视星等的数据。这些 造父变星都位于同一个星系内,可以认为它们同地球有大致相等的距离,所 以周期和视星等的关系就反映了周期和绝对星等的关系。后来的研究表明属 于不同星族的变星,其周光关系也不相同:

星族I: Mp = -1.80 - 1.741 lg P, 星族II: Mp = -0.35 - 1.75 lg P. 上式中Mp为光度极大和极小时的绝对星等的平均值,P为已天为单位的光变周 期。 周光关系的重要性在于,只要发现造父变星,便可以确定该星及该星所在的 恒星集团的距离。这是因为利用周光关系可以从光变周期P推算绝对星等M, 而视星等m则可直接测量,于是距离r便可由公式

lg r = (m - M + 5 - A) / 5 算得,上式中A为星际消光对视星等的影响。周光关系既简单又精确,因此它 是测定银河系内一些恒星集团的距离和邻近的河外星系距离的重要方法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2-27 19:29:15 | 只看该作者

等 效 原 理

引力的最基本的物理性质。在任何一个时空点上都可以选取适当的参考系,使 一切物质的运动方程中不再含有引力项,即引力可以局部地消除。如果认为这 种消除了引力的参考系是惯性系,那么,等效原理告诉我们在任何一个时空点, 一定存在局部惯性系。伽里略最早注意到,不同物体沿斜面的下滑运动是一样 的,即引力加速度与物体的组成无关。牛顿根据单摆周期的测量发现,周期只 与摆长有关,而与摆捶的质量和材料无关。这些结果都表明任何物体的引力质 量与惯性质量之比都是一样的。现在的精密实验将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之比的 精度提高到了10^-12。根据这个性质,只要选择适当的参考系,在所有力学方 程中,引力与惯性力都可相互抵消掉。这个性质称为弱等效原理。在进一步推 广,在这参考系中,力学方程和一切运动方程中的引力作用都被抵消掉,这就 是等效原理,或称为强等效原理。
11#
 楼主| 发表于 2005-2-28 15:07:46 | 只看该作者

本超星系团

包括本星系群在内的超星系团.1937年,霍姆伯格在分析了双重星系和多重星系的分布后认为,存在着一个"总星系云",尺度范 围100百万秒差距.这是本超星系团最初的概念.

二十世纪五十 年代中,沃库勒重新提出关于本超星系团的概念,并为后来的研 究证实.沃库勒认为,本超星系团的长经为30~75百万秒差距,它 是许多星系云和星系团的集合体,包括本星系群,室女座星系团, 大熊星系团以及50个左右较小的群和团. 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巨 大的扁平状天体系统其中亮于13.5等的明亮星系集中在天空中 的一个大圆上, 这个大圆称为超星系赤道, 大圆的极坐标在国 际天文学联合会银道坐标系中是银经47°.37,银纬+6°.32.本 超星系团的中心在室女星系团附近银经283°银纬+75°.

对沿超星系赤道的星系视向速度的分析表明, 本超星系团可能正在 自转和膨胀,目前银河系绕团中心的公转周期约为1000亿年.
12#
 楼主| 发表于 2005-2-28 15:20:40 | 只看该作者

螺 旋 星 系

具有漩涡结构的河外星系,在哈勃的星系分类中用S代表.螺旋星系的螺旋 形状,最早是在1845年观测猎犬座星系 M51时发现的.螺旋星系的中心区域 为透镜状,周围围绕着扁平的圆盘.从隆起的核球两端延伸出若干条螺线状 旋臂,叠加在星系盘上.螺旋星系可分为正常漩涡星系和棒旋星系两种.按 哈勃分类,正常漩涡星系又分为 a、b、c三种次型:Sa型中心区大,稀疏地 分布着紧卷旋臂;Sb型中心区较小,旋臂较大并较开展;Sc型中心区为小亮 核,旋臂大而松弛。除了旋臂上集聚高光度O、B型星、超巨星、电离氢区外, 同时还有大量的尘埃和气体分布在星系盘上。从侧面看在主平面上呈现为一 条窄的尘埃带,有明显的消光现象。漩涡星系通常有一个笼罩整体的、结构 稀疏的晕,叫做星系晕。其中主要是星族Ⅱ天体,其典型代表是球状星团。 一个中等质量的漩涡星系往往有100-300个球状星团。随机地散布在 星系盘周围空间。在往外,可能还有更稀疏的气体球,称为星系晕。漩涡星 系的质量为十亿到一万亿个太阳质量,对应的光度是绝对星等 -15~-21等。 直径范围是5~50千秒差距。Sa型星系的总光谱型为K,Sb型为F~K, Sc型为A~F。产生总光谱的主要天体既有高光度早型星,又有高光度晚 型星。星族Ⅰ天体组成星系盘和旋臂,星族Ⅱ天体主要构成星系核、星系晕 和星系冕。

螺旋星系M100
13#
发表于 2005-2-28 15:24:35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很好!呵呵!
14#
 楼主| 发表于 2005-2-28 15:28:14 | 只看该作者

暗 星 云

银河系中不发光的弥漫物质所形成的云雾状天体。和亮星云一样,他们的大小 和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小的只有太阳质量的百分之几到千分之几,是出现在一 些亮星云背景上的球状体;大的有几十到几百个太阳的质量,有的甚至更大。 它们内部的物质密度也相差悬殊。赫歇尔父子于1784年首次注意到亮的银河中 有一些黑斑和暗条。开始他们以为这是银河中某些没有恒星的洞或者缝。后来 的照相研究表明,这种现象是由于一些位于恒星前面的不发光的弥漫物质造成 的。这种暗区在银河系中很多,最明显的是天鹅座的暗区,银河被分割成为向 南延伸的两个分支。再如猎户座著名的马头星云和蛇夫座S状暗星云,也是不 透明的暗星云。在星云较薄弱的部分仍可看到一些光度被减弱了的恒星,看起 来这些区域的恒星密度显得很稀疏。暗星云和亮星云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只 是暗星云所含的尘埃比较大,有很多亮星云实际上是一个更大的暗星云的一部 分。 球状体 一种小型且密度较大的球状暗星云,也叫做巴纳德天体,只能用大型 望远镜才能观测到。有人认为球状体是一些正处在引力收缩阶段的原恒星(参 见猎户座大星云)。

[ Last edited by starfriend on 2005-2-28 at 03:32 PM ]
15#
 楼主| 发表于 2005-2-28 15:29:33 | 只看该作者

白 矮 星

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发现的白矮星),体积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质量却和太阳差不多!也就是说,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   

根据白矮星的半径和质量,可以算出它的表面重力等于地球表面的1000万-10亿倍。在这样高的压力下,任何物体都已不复存在,连原子都被压碎了:电子脱离了原子轨道变为自由电子。   

白矮星是一种晚期的恒星。根据现代恒星演化理论,白矮星是在红巨星的中心形成的。   

当红巨星的外部区域迅速膨胀时,氦核受反作用力却强烈向内收缩,被压缩的物质不断变热,最终内核温度将超过一亿度,于是氦开始聚变成碳。   

经过几百万年,氦核燃烧殆尽,现在恒星的结构组成已经不那么简单了:外壳仍然是以氢为主的混和物;而在它下面有一个氦层,氦层内部还埋有一个碳球。核反应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中心附近的温度继续上升,最终使碳转变为其他元素。   

与此同时,红巨星外部开始发生不稳定的脉动振荡:恒星半径时而变大,时而又缩小,稳定的主星序恒星变为极不稳定的巨大火球,火球内部的核反应也越来越趋于不稳定,忽而强烈,忽而微弱。此时的恒星内部核心实际上密度已经增大到每立方厘米十吨左右,我们可以说,此时,在红巨星内部,已经诞生了一颗白矮星。   

白矮星的密度为什么这样大呢?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的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比如氢原子的半径为一亿分之一厘米,而氢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十万亿分之一厘米。假如核的大小象一颗玻璃球,则电子轨道将在两公里以外。   而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电子将脱离原子核,成自由电子。这种自由电子气体将尽可能地占据原子核之间的空隙,从而使单位空间内包含的物质也将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说,这时原子核是“沉浸于”电子中。   一般把物质的这种状态叫做“简并态”。简并电子气体压力与白矮星强大的重力平衡,维持着白矮星的稳定。顺便提一下,当白矮星质量进一步增大,简并电子气体压力就有可能抵抗不住自身的引力收缩,白矮星还会坍缩成密度更高的天体:中子星或黑洞。   

对单星系统而言,由于没有热核反应来提供能量,白矮星在发出光热的同时,也以同样的速度冷却着。经过一百亿年的漫长岁月,年老的白矮星将渐渐停止辐射而死去。它的躯体变成一个比钻石还硬的巨大晶体——黑矮星而永存。   

而对于多星系统,白矮星的演化过程则有可能被改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stronomy Forum of Starry Sky ( 浙ICP备16020121号 )

GMT+8, 2025-1-22 19:01 , Processed in 0.08274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