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星天文论坛(大陆著名天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历史
查看: 243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行星和彗星是一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 10:37:5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rednato 于 2009-12-1 10:40 编辑

彗星拖着明亮的彗尾。而小行星则其貌不扬,就是“小”行星而已。在外形特征上,这两种天体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然而,根据最近几年的观测,研究人员正在考虑将它们归为一类。
编译:张向荣
  彗星极少。自古以来,人们就陶醉于它们的美丽。彗星其实是冰块和岩石组成的混合体,来自于太阳系海王星之外的的神秘区域。椭圆形轨道使它们每次公转都会与太阳相擦而过。太阳的热量使其释放出部分水份和尘埃,形成熠熠生光的巨大彗尾……相比之下,小行星就寻常多了。自19世纪初发现小行星以来,它们就被看作是太阳系中的废品。它们是夭折的岩石行星,不见天日,终年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地带慵懒地航行……怀疑闪亮的彗星和粗劣的小行星之间存在丝毫的亲属关系,这无疑是异端邪说!然而,这正是一个国际团队最近提出的观点。该团队于7月16日发布的研究报告称,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有五分之一的小行星其实是迷路的彗星……这是美国西南研究院、法国蓝色海岸天文台以及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研人员通过模拟得出的结论。他们发现,在太阳系诞生6亿年后,柯伊伯带成百上千的小天体曾对内星系(太阳系中从太阳之至木星轨道的区域)形成密集轰击。参与此次研究的法国蓝色海岸天文台研究员阿莱桑德罗·茂比德里(Allessandro Morbidelli)解释道:“这就是所谓的晚期轰击。木星和土星两大巨行星产生共振。当木星围绕太阳转两圈的时候土星正好转一圈,致使两颗行星引力产生的影响出现累积,在此作用下,它们开始迁移,从而对整个太阳系形成持续数千万年的影响。”这一巨大的变故可能打破了位于太阳系周边的彗星的稳定状态,从而使成百上千的彗星涌入小行星带。
  这一令人惊奇的发现进一步将区分彗星和小行星的努力推入了困境,要知道,最近几年来,这两者之间的分野正日渐模糊,彗星和小行星混合体的例子不胜枚举。“若干星体居然在两个系统内都获得了命名。”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马蒂尤·古奈乐(Matthieu Gounelle)介绍道。
不充分的标准
  对区分标准考察得越深入,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也就愈加模糊。如由彗核释放出的气体和尘埃所形成的彗尾,它并不构成一个充分的鉴别标准。因为很多彗星由于过于靠近太阳而蒸发了所有冰体,不再有彗尾的迹象;而有些小行星只要离太阳更近些便可能呈现出彗尾奇观。另一个标准是出生地,这也够复杂的。对星尘号探测器(Stardust)带回的维尔德2号彗星(Wild 2)样品的研究结果显示,两者之间的差异比预计的要少。马蒂尤·古奈乐解释道:“我们期待发现异域同位素成分。在太阳系内星系,物质在星系的整个演变史上出现了均质化,围绕我们的岩石、行星、生命体等一切物体中,每个元素的同位素比例都是相同的。而我们曾认为,在均质场外、星系的遥远边缘形成的物体中,情况应该是不一样的……”但样品分析表明并非如此。“彗星样品中找到的异域同位素成分颗粒很少,实际上与小行星里的一样多。”经历了行星和尘埃混和物的迁移,太阳系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再有就是水的含量了……法国巴黎天文台彗星专家尼古拉·比维(Nicolas Biver)表示:“含水50%以上的星体为彗星……其他都是小行星。”可这也很难说,因为很多小行星也可能含有丰富的水,如分别围绕木星和土星运行的特洛伊小行星和半人马小行星,甚至某些小行星带中的小行星!马蒂尤·古奈乐指出:“根据光谱研究,小行星带碳质星体的金属含量很少,主要成分是碳和水。而其中4个甚至以彗星方式释放出物质!”2006年,美国夏威夷天文研究院戴维·杰维特(David Jewitt)即发现了奇怪的气体排放,并很快得出结论:这是彗尾。因此,小行星带中并非只有小行星,那里既有坚固的小行星(传统小行星主要成分为岩石和金属),也有多孔的彗星(传统彗星50%以上的成分为冰)。
颠覆我们的概念
  而且存在介乎彗星和小行星之间的星体,戴维·杰维特发现的4个星体可能就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弗朗克·马奇(Franck Marchis)甚至确信“它们就是缺失的链条”!这一大胆的观点在业内已逐步形成影响,彗星和小行星专家们对此议论纷纷。马蒂尤·古奈乐回忆道:“我3年前就说过,在一颗形成于远方并富含冰的原始小行星与一颗彗星之间没有区别。但接纳新观点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未来10年中,我们需要理清头绪,并改变观念。”尼古拉·比维则更进一步:“必须明确:我们谈论的两种物体并无不同。”
  但在颠覆以往的分类之前,科研人员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测量数据尚不充分。即使光谱观测是较好的线索来源,也无法为星体的成分提供决定性的结论,因为其表面可能因太阳的热量和宇宙线的轰击而变化。只有密度的精确估测才能反映这些星体的含冰情况。弗朗克·马奇无可奈何:“目前的有效测量最多只有50多组,而太阳系已知的彗星和小行星有40万颗之多。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进行统计研究。”不过他坚信目前的观点是有误的:“很有可能当时基于两个极端将它们进行了分类,因为那时手头上就掌握这些信息!”如果能有一个离子推进的探测器对小行星带彻底探测一番,进行多种分析,那就解决问题了……但目前这只能是一个梦想。

cmd01[1].jpg (6.44 KB, 下载次数: 313)

cmd01[1].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09:49:49 | 只看该作者
图太小,太少??
3#
发表于 2009-12-2 22:20:25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stronomy Forum of Starry Sky ( 浙ICP备16020121号 )

GMT+8, 2025-1-22 19:10 , Processed in 0.11473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