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星天文论坛(大陆著名天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历史
查看: 23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探测器拍到阿波罗宇航员月球行走路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29 22:1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据美国太空网报道,在美国宇航局月球侦察轨道器(以下简称LRO)拍摄的一幅新月球快照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位“阿波罗14”号宇航员38年前在月球表面行走时留下的痕迹。当时,两位宇航员曾试图抵达一个陨坑,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张图片展示了“阿波罗14”号位于弗拉莫罗高地的着陆点周围不同地标的位置,LRO对这一地区进行了探测并拍摄照片。图片中的小白箭头标注出宇航员的行进轨迹。
这张照片是未加任何标注的图片,由LROC窄角相机拍摄,于2009年8月19日公布,展示了“阿波罗14”号着陆点以及锥形陨坑附近地区。图片清晰地展示了宇航员的行进路线。
LRO所携照相机拍摄的这张照片展示了“阿波罗14”号飞船登陆点周围的月球地形。1971年2月5日,“阿波罗14”号的两位宇航员——艾伦·谢泼德和艾德加·米切尔搭乘心大星登月舱在月球表面着陆。LRO项目研究员表示,这张于19日公布的照片证实,两位宇航员在折返前距离目标地点锥形陨坑只有100英尺(约合30米)。
    乍一看上去,这张照片不过是向人们描述一个荒凉的月球表面,缺少任何能够证明人类曾到此一游的证据。但仔细观察之后,你就可以在照片左下方发现心大星登月舱以及两位宇航员在附近所做实验留下的痕迹。谢泼德和米切尔留下的靴印好似一条条弯曲的线,灰度超过周围地区。
在“阿波罗14”号任务中,谢泼德和米切尔对多岩多山地区——弗拉莫罗高地进行勘探。1969年至1972年间,宇航局共执行了6次阿波罗登月任务,“阿波罗14”号登月是其中的第三次。
LRO传回了“阿波罗14”号着陆点以及静海基地的照片。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宇航员曾造访静海基地,这一地点是第一个载人月球任务着陆点。LRO的主照相机LROC由亚利桑那州大学的研究人员负责,他们公布了拍摄的LRO新月球图片。
在“阿波罗14”号任务中,谢泼德和米切尔共在月球表面逗留33小时 。在1971年2月6日的第二次月球行走中,他们曾试图抵达距离较远的锥形陨坑,希望能够对陨坑底部进行勘探。锥形陨坑距心大星登月舱近1英里(约合1.4公里),在两位宇航员视线之外,由于几乎完全是上坡,这场旅途令他们筋疲力尽。在柔软的月球表面爬坡,两位宇航员遭遇不小麻烦,最后不得不选择放弃。
“阿波罗14”号任务结束几年后,谢泼德在向宇航局历史办公室说明此次任务时表示:“另一个问题是,这一地区的地形非常险峻并且崎岖不平,很难依靠地标确定方向。在步行朝目标进发过程中,艾德加和我很难就距离多远、所在位置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谢泼德于1998年去世。
谢泼德在报告中指出,仪器车是为了减轻他们在月球行走中的负担设计的,但有时候,扛着仪器车行进反而更加轻松,原因就在于拖着行进实在是太费力了。“我们遭遇了整个旅途中一次最令人感到灰心的经历。我们原本认为,自己正不断接近锥形陨坑边缘,但最后却发现,我们不过是来到另一个较小的陨坑,此时距离锥形陨坑仍有一段路程。这个时候,我向休斯敦报告说,我们对所在位置产生怀疑,可能还要行进相当长一段距离才能抵达锥形陨坑。”
在LRO拍摄的新月球图片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一个名为“马鞍岩”的地标,当时谢泼德和米切尔曾对这一地标进行拍照。抵达“马鞍岩”说明两位宇航员已经非常接近目标地锥形陨坑。谢泼德曾经是宇航局最初的“水星计划七人组”成员之一。
向锥形陨坑进发的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就这样,他们的第二次月球行走宣告结束。在月球上,谢泼德曾将一个6号铁高尔夫球棒附在一个收集工具末端,成为第一个在月球上打高尔球的人。谢泼德和米切尔在月球表面工作时,他们的同伴斯图尔特·罗萨则留在绕月球轨道运行的指令舱内。1971年2月6日,二人离开月球,3天后重返地球。
LRO造价5.04亿美元,是宇航局一系列新探月任务组成部分。这个轨道器于6月18日发射,执行为期一年的月球测绘、研究月表成分、寻找月球极地永久性阴暗区陨坑内可能隐藏的水冰等任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stronomy Forum of Starry Sky ( 浙ICP备16020121号 )

GMT+8, 2024-12-23 13:17 , Processed in 0.07966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