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星天文论坛(大陆著名天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历史
查看: 32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文名词解释:星 云(nebula)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8 20:3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星 云(nebula)

银河系中的非恒星状气体尘埃云的总称。

银河星云按发光表现分为两类:暗星云和亮星云。亮星云根据起源和物理本原又可分为4个次型:
1、弥漫星云,本身发射暗弱辐射,外形不规则;
2、反射星云,因反射附近亮星的光而发亮;
3、行星状星云,典型的形态是表面有亮度很高的圆盘或圆环;
4、超新星遗迹,这是一些高速膨胀的气体云,它们是恒星爆发时抛射的物质。

1610年(即望远镜发明后两年),第一个确认的星云是猎户座大星云。18世纪初,哈雷在搜寻彗星之际,发现了许多亮星云。以后数百年间,人们陆续发现了数以千计的星云。到19世纪末,用照相方法拍摄星空,还发现了大量肉眼难以发现的银河星云细节。使星云的研究跨入一个新阶段。通过对星云光谱的研究还发现,星云光谱具有发光气体所特有的亮发射线,同由恒星构成的星团或星系的吸收光谱成鲜明对照,因而可通过光谱分析来区别气体星云和星系。

观测得知,弥漫星云、行星状星云和超新星遗迹的主要化学组成是离子,而反射星云的物质则几乎全是中性原子。星云在质量、大小和密度上可相差几百倍。   

弥漫星云是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星云,因受云中或附近的一个或几个年轻的大质量热星的电离而发光。最大者直径达200光年,其中有105个太阳质量的电离气体。典型的直径约30光年,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0个原子。暗星云是由中性物质构成的冷云。其中有些几乎完全不透明。由于银河系气体的90%是中性氢,所以暗星实为密集的星际气体。反射星云是反射附近星光而发亮的星云。在银河系中,弥漫星云和暗星云高度聚集在旋臂中,大多数离银道面不超过300光年,同直径10万光年的银河圆盘相比只是极薄的一层。根据星云发射谱线的强度,可测定弥漫星云化学组成。测量结果表明,最丰富的重元素是氧,其数量约为氢原子的千分之一,氮的丰度为氧的六分之一。

典型的行星状星云的半径为1光年,星云中气体质量相当于0.3个太阳质量。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千到1万个原子,比弥漫星云稠密得多。大多数行星状星云有一中央星,它们是已知的最热的恒星。光谱研究得知,星云以每秒25至55公里的速度膨胀。它们的化学成分同弥漫星云相似。距离最近的一个行星状星云也在300光年以外,所以只能用间接方法测定行星状星云的距离。已观测到的行星状星云有1000多个,估计在银河系中有5万个。它们是构成银河系圆盘的天体,称为盘星族。行星状星云的前身是质量相当于太阳的天体。星云的膨胀速度表明其前身可能是红巨星,也许是长周期变星。

纤维状星云(超新星遗迹)著名的有蟹状星云和天鹅座幕状纤维星云。前者是1054年超新星的遗迹。气体膨胀速度为每秒1100公里。它的光波是偏振化的同步加速辐射。星云中有一个每秒发射33个脉冲的脉冲星。后者的光学外形是一破碎的气壳。膨胀速度为每秒100公里,它可能是5万年前爆发的超新星遗迹。   

银河系中不发光的弥漫物质所形成的云雾状天体叫暗星云。和亮星云一样,它们的形状和大小是多种多样的。小的只有太阳质量的百分之几到千分之几,是出现在一些亮星云背景上的球状体;大的有几十到几百个太阳的质量,有的甚至更大。它们内部的物质密度也相差悬殊。1784年天文学家首次注意到亮的银河中有一些黑斑和暗条。开始以为这是银河中某些没有恒星的洞或者缝。后来的照相研究表明,这种现象是由于一些位于恒星前面的不发光的弥漫物质造成的。这种暗区在银河系中很多,最明显的是天鹅座的暗区,银河被分割成为向南延伸的两个分支。再如猎户座有名的马头星云和蛇夫座S状暗星云,也是不透明的暗星云。但在云层较薄时,仍可看到一些光度被大大减弱了的恒星,所以在这个天区所看到的星体,就比没有暗星云的天区稀疏得多。根据对穿过暗星云的星光的偏振测量,求得其中的尘埃粒子的直径大约为10-5厘米。这和亮星云中的情况是一致的,说明暗星云和亮星云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只是暗星云所含的尘埃量比较大。近年来对暗星云的射电观测,发现有许多亮星云往往是包含在一个更大的暗弱星云之中。1946年以来,在不少亮弥漫星云背景上发现一些球状的暗云──球状体。一般人认为,这些物质密度较高的球状体很可能是一些正在形成的原恒星,即恒星的前身。

  暗星云本身不发光,利用光学方法进行研究就受到很大限制。射电天文方法为暗星云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这主要是由于暗星云本身有各种射电辐射。尤其是它们发射的中性氢21厘米谱线,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大量处于低温状态的暗星云的大小、结构和组成,从而为研究银河系结构和运动提供重要的资料。典型暗星云中的温度约为5~10K。此外,在暗星云所在天区发现许多有机分子,因此有些暗星云也叫作星际分子云。通过毫米波观测,发现在一氧化碳暗星云中存在一些温度较高(15~50K)的“热点”,这些热点还有较强的红外辐射。通过红外观测还发现一些包围在暗星云中的能量集中在2~20微米波段的红外源,其中一些较亮的红外源还和暗星云中的微波源有关。观测还发现一些年轻的天体直接与暗星云有密切的关系。这些暗星云的直径约为10秒差距,平均原子数密度约为每立方厘米5×103个,平均温度约为10K。在其演化过程中,由于某种辐射(如毫米波)损失使内能减少,导致内压力小于本身重力而发生坍缩。在坍缩过程中,某些团块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一系列密集点,这些可能就是形成恒星或星群的原始胚胎。根据恒星诞生率和银河系中暗星云的总质量对比来看,只有很少一部分物质(千分之一到百分之一)形成恒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stronomy Forum of Starry Sky ( 浙ICP备16020121号 )

GMT+8, 2024-11-25 11:50 , Processed in 0.06711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