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星天文论坛(大陆著名天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历史
查看: 24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5-8-6〗〖转帖〗镜子的镀膜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8-6 11:3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镜子的镀膜原来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看后受益匪浅,希望与各位镜友分享。

镀膜略史

镜头烧热发现膜层

1892年:英国泰勒(H.D.Toylor著名的Cook,Triplet镜头设计师)发现,把烧过的望远镜物镜表面经风化出现紫色,和新的透镜比较,发现能通过更多的光线。受弱酸侵蚀的玻璃表现存在折射率低的薄膜,能降低玻璃表面的反射率。

这个透镜燃烧的新发现,使人们知道了膜层作用,并产生镀膜技术,以后,利用工人的弱酸化学作用,从实验室产生表面的弱酸凝胶层,到了1930年左右,技术有了明显进展。

1931年:德国卡尔·蔡司公司发表优良的大孔径镜头Sonnar F2.0,镜头的反射面很少,由独特的3组6片透镜构成,有待开发镀膜技术。

1935年:德国卡尔·蔡司公司发明了防反射膜层处理技术,蔡避开的A.Smakula在真空中加热蒸发低折射率氟化物薄膜,诞生了防反射薄膜处理方法。

1936处:美国加利福尼亚工业大学的J.D.Strong把玻璃置于真空中,加热蒸发有增透效果的氟化钙(CaF2),成功制成了人工防反射薄膜。

由于 上述原因,2个透镜组合胶合透镜可以分离,增加透镜设计的====度。

1938年:美国依斯曼,柯达公司在HECTA镜头上完成镀膜工艺。

1939-1943年:卡尔·蔡司公司成功实现了2层和3层增膜系。

1945年:德国徕兹公司,在徕卡的标准镜头中首先使用镀膜技术,从SUMMITAR50mmF2镜头开始(该镜头1939年推出),镜片实施镀膜。

1945年:在德国法兰克·海德克公司发明罗莱Automat(4型)相机的75mm F3.5镜头中,卡尔·蔡司·耶拿Tessar、蔡司奥普托·Tessar及施耐特Xenar3款镜头成为罗莱最早镀膜镜头。

1946年:千代田光学精工(现在美能达公司)在半幅Spring照相机的Minolta Seml A镜头上首先使用品红膜层。

美能达SEMI是日本最早有镀膜镜头的照相机(JCII的历史认定照相机),以后各公司相继积极引入镀膜技术,在商品目录记录中“有镀膜”,给人印象是“光亮清晰镜头”。

1964-1967年:在摄影器材以外的用途领域,例如测量仪器盘和电视摄影像机镜头等方面,我层镀膜其特征是几乎能全部消除玻璃表面的反射,这是活用后有实效的光学技术之一。

1964年:当年10月在东京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室内比赛转播需要更明亮画面,富士写真光机公司受NHK委托开发了电视用镜头的多层镀膜技术,实现了镜片的电子束镀膜EBC(Electron Beam Coating)。

在真空镀膜时,使用高溶点的抗热式的蒸发物质,用电子枪溶融方法,完成由日本技术制成最多达11层的多层膜系,`1971年12月发表的8mm照相机,富士卡single8E8000的EBC富士侬8-64mm F1.8镜头和1972年9月推出摄影用的35mm单反相机,富士卡ST801的可换镜头,是采用了EBC技术的富士侬镜头。

1970年:西德科隆博览会上(photokina),各照相机公司开发的多层镀膜技术相继登场,采用此新技术的镜头有:旭光学工业的宾得用可换镜头、日本光学工业的尼康F用可换镜头、佳能的新产品F1用可换镜头等。

1971年:可以说是多层镀膜的元年,(全面推出第一年),各个照相机款式工厂对以往的可换镜头及新开发的可换镜头,各自采用多层镀膜。多层镀膜的优越性已众所周知,加工成本高也引起关注,但照相机镜头使用多层镀膜已大势所趋,研究考虑的是更优良的多层镀膜技术实用化。

1972年:西德卡尔·蔡司公司在科隆博览会推出一系列引入多层镀膜的蔡司镜头。在出售的镜头上使用“T*”标记,这就是著名的有红色标记“T*”镜头。

不管是照相机制造厂,还是镜头专业厂,都力争采用多层镀膜技术。其结果增加了镜头设计的====度,出现了由复杂的透镜构成各种广角镜头、变焦镜头等系列产品。

1994年起:各公司均引入多层镀膜,重新评价如何提高像质。另外也积极引入非球面透镜,超 过10组的很多片透镜组成的高倍变焦镜头变得易于实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stronomy Forum of Starry Sky ( 浙ICP备16020121号 )

GMT+8, 2025-1-10 07:22 , Processed in 0.0717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