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知道,真实的天气周期决不可能都恰好是整数(天),很明显的年周期就不是正好365天。它是一个天文周期的反映,从天文学知道应该是364.25天,我们甚至能测得小数点后更多的数字。如何从天气序列求得准确周期,我在30年前就用我称之为“精密谐波分析”方法来探求过。因为用公式
a(T)
= (1/n) * ∑ f(i)*cos(i*2π/ T)
b(T)
= (1/n) * ∑ f(i)*sin(i*2π/ T)
A(T) = sqr( a(T)*a(T) + b(t)*b(T) )
求周期T的振幅A(T)时,是先对一批假设周期T计算其可能的振幅,画出周期图,在图上选取峰值位置作为最可能的真实周期。显然这些T也可以是非整数。只是要对所有的小数都进行计算,计算量太大了。可以只对整数周期图上有明显隆起的整数周期左右,取小数T进行计算。如先对前后20个小数进行计算画图,在该图峰值左右再取20个下一级小数,如此反复,就可以取得任意精度的周期。
这样子来找真实周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有高速的的计算机,才能完成计算,二是要有充分正确的数据资料(很长的数据序列),才能找出准确的周期。20世纪80年代,我只有巴掌大的袖珍计算机,不可能真正实行,只是编了一个小程序,做了个试验而已。现在有笔记本电脑,对我在上世纪90年代已准备好的现成资料——59年共21550天的日均温和日雨量序列——进行了一次试算,发现365天的年周期,明显的有几个倍频:2倍频—183天、3倍频—122天、5倍频—73天。用日均温和日雨量序列测得的倍频位置,虽有少许出入,但基本相合,尤其是诸倍频周期的测算值,与365.25除2、3、4、5……的结果也很相符,见下表:
。
理 论 值
| 日 温 均
| 日 雨 量
| 倍频
| 周期
| 周期
| 振幅
| 周期
| 振幅
|
1
| 365.25
| 365.32
| 68.53
| 365.12
|
7.15
| 2
| 182.63
|
182.60
| 3.47
| 182.72
|
2.15
| 3
| 121.75
|
121.80
|
3.18
| 121.91
|
0.96
| 4
| 91.31
|
91.27
|
0.87
|
91.34
|
0.89
| 5
|
73.05
|
73.10
|
1.43
|
73.07
|
1.43
| 6
|
60.88
|
60.83
|
0.96
|
60.87
|
1.32
| 7
|
52.18
|
52.17
|
1.04
|
52.19
|
0.99
|
上表所列的振幅值,都是名符其实的峰值,只有4倍频的峰值不明显,它的前后还有不比它低的其它峰值。日温度6倍频和日雨量的3倍频也不大明显,似乎日雨量序列在高倍频上反而有明显表现。这从下面两张1-700区间内的全周期图上已可以看出。每张图都计算了24000个振幅。因为短周期振幅小,又容易被平滑掉,取的密度大,1-10之间,每隔0.001取一个假设周期,10-100之间每0.01一个,100-700之间每0.1一个。由于数据太多、振幅大小相差大,横坐标周期和纵坐标振幅都取成平方根值。横坐标上有周期的刻度,且切成4段。前3段振幅小,重叠绘在图的上部。红色数字指明有明显振幅峰值的倍频位置。
回归年周期是天文学已精确测定的,气象上的年周期显然是由天文学年周期制约的。用59年的气象记录计算天文学的年周期,当然不会很精确。用这样不甚精确的方法竟能发现它的首几个倍频,年周期中隐藏着倍频,是确凿无疑的。它们是怎样形成的?是地球在公转中或者地轴在公转中有微小摆动,还是地球大气运动长波的反映,真值得研究研究。
日均温的全程周期图
日雨量的全程周期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