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星天文论坛(大陆著名天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历史
查看: 29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撞击没有“深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25 21:22: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年七月四日,“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撞击坦普尔一号彗星时的模拟图
彗星是宇宙中的奇观,它的壮丽给人类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太阳系的成员之一,人们对它的了解比行星少得多,但它是我们解开引力之谜的一把钥匙。美国天文学家柯依伯认为海王星外存在彗星带,现在知道是一个小行星带,另一个小行星带存在于木星和火星间,这二者都是彗星的发源地。彗星是太阳系中最不为人知的天体,自身温度极低,并处在低温的宇宙空间。天文学家认为太阳系诞生46亿年来,彗星几乎始终保持着形成初期的状况,甚至地球生命的一些原始分子,据认为都来自彗星。这种认识是错的,因为他们忘记了“万物皆流”,大行星都在变,小行星怎会不变?你看那长长的彗尾,就是彗星外层物质裂变出的等离子体喷发而成,这个过程不可逆,所以,彗星的体积一直在缩小,密度也在不断变化中。太阳系诸天体是一次性共同产生的,它们的物质及结构是基本相同的,地球生命的演化是地球自身变化的结果,和彗星没有太大关系,不过因其演化周期短,的确为认识地球的诞生和演化提供了活教材。
美国宇航局今年1月12日(北京时间1月13日2时47分),发射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就是专门用来探测彗星的,它的目标是“坦普尔一号”彗星的彗核,。“深度撞击”项目从2000年初开始实施,主要参与机构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美国马里兰大学和鲍尔航天技术公司。探测器重650千克,大小和一辆中型面包车差不多,由轨道器和撞击舱组成。轨道器用无线电与地球和撞击舱保持联络。撞击舱重约370千克,有茶几大,主要由铜和铝制成,是一个边长约99厘米的立方体,地面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将引导这个探测器飞行约22小时并逐渐接近彗星。7月4日,它将以约3.6万公里的时速撞入彗星体内,而“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将在距彗星约496公里处飞过,这时,飞船上携带的高清晰度照相机会拍下彗星内部的结构,各种科学仪器还会研究被撞飞的彗核碎片等物质。同时,“哈勃”和“钱德拉”等太空望远镜也跟踪整个撞击过程。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天文学家赫恩教授认为,撞击可能有5种结果:一是按预定推算,在彗核上形成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弹坑”;二是如果彗核是由固态的冰物质构成,撞击后会形成一个普通房间大小的“弹坑”;三是若彗核由一些与泡沙岩类似的坚硬岩石组成,则碰撞只能把彗核物质进一步挤压紧密。四是假如彗核是由高密度的粉末状物质组成,撞击舱有可能会“穿星而过”;五是彗星在撞击后被冲碎瓦解。
中美天文学界及各大媒体都只看重和宣传第一种可能,因为他们都不了解空间重力场,不了解天体结构。在太阳系中,类地行星是以固体岩石为主体的星球,类木行星是以气体和各类冰为主体的星球,它们之间的小行星带作为过渡区以冰石混合体为特征,这个冰石混合的特点正是小行星转变为近日彗星的原因。柯伊伯带小行星由密度极低的氢冰等组成,温度轻微变化,都会使之融化挥发,而太阳系空间的收缩,使之受到的更多辐射,恰造成这种变化。较轻物质的挥发加大了它的密度,使之进动速度加快,一旦进入木星轨道以内,就变为彗星。也就是说,太阳系形成之初并没有彗星存在,在太阳系发展过程中,即在行星不断地进动中,小行星才变为彗星。这个演变过程可以这样描述:太阳不断燃烧老化,从新星向红巨星发展,其个头不断长大。宇宙真空是无反射的,太阳热能的辐射不可逆地散失到宇宙中,按能量守恒定律要求,所有空间都必须保持2.7K守恒值,能减空缩。正是能量的减少使太阳系空间不断缩小造成行星的进动,小行星在不断接近太阳过程中受到更多辐射,使冰雪融化并进一步气化、电离,辐射出去,这一过程使小行星密度加大,进而脱离过渡区向中心区进动,变为彗星。进动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使彗星获得更多动能,飞行速度加快。物体密度增加,等于引力增加(彗星燃烧中退出的中微子内聚星核,造成密度和引力增加),其反作用力推动外层物质膨胀,它造成彗核表层扩张为彗发和彗云,一般人视为摩擦生热产生出彗发和彗云。
宇宙中一切天体,包括恒星系与银河系,都是按照空间重力场要求从内到外,从重到轻排列的。用整体性认识来看行星序列,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各行星按空间密度有序排列,前后相差都在0.5左右。理论值为:水星5.4(稀薄大气计入)、金星4.9(大气计入)、地球4.4(大气圈计算为1000公里厚)、火星3.9(稀薄大气计入)、谷神星3.15(谷神星是类地固体岩石类行星和类木液体冰雪类行星间的小行星的代表,为冰石混合体,是固体向液体的过渡。二类行星,每一类总密度差为1.5,两类之间也是1.5,所以谷神星居中)、木星2.4、土星1.9(木、土的测算都过轻了)、天王星1.4、海王星0.9(旧值天王星接近,海王星过重)。以冥王星为代表的柯伊伯带小行星由氢冰或氨冰构成,没有岩体结构,密度为0.4。这一规律大可推广于银河系,小则适用于各行星。
“坦普尔一号”彗星运行在木星和火星间的小行星带上,是坦普尔1867年4月3日发现的,轨道周期5.74年。那里距太阳2.8亿公里,是低温区,它是冰石混合体,石在内,冰在外,冰壳包裹着石核,其直径约6公里,密度变化在3 - 4之间。在5月初到达距离地球1600万公里的最近轨道后,坦普尔1号彗星将在6月份开始朝着远离地球的方向运行,仍然在接近太阳。在6月的夜晚,我们能够观测到它在天空中室女座东南部偏南处,但是亮度为10等,只及肉眼能见的最黯淡恒星亮度的1/40,必须使用天文望远镜才能看到,这段时间它的亮度不会有太大改变。7月3日,“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将靠近彗星并转向离彗星500公里的安全距离,这时它将向彗星发射一枚撞击器。多数彗星专家认为,在撞击后掀起的彗星尘埃云将逐渐膨胀,坦普尔1号彗星亮度可能会增加到6等,这是肉眼能见的最低亮度,如果天气状况良好,有经验的天文爱好者可能不需要任何光学仪器就能看到它。方悟的观点与他们相反,他认为根据彗星冰包石的结构,只有赫恩教授说的第二种可能会产生,即撞击形成一个普通房间大小的“弹坑”,甚至连“弹坑”也没有,那颗所谓“巨型炮弹”更可能象一枚“臭弹”一样,一头扎进冰层中,动弹不得。因为它根本不会爆炸,哪有“4.5吨TNT烈性炸药的爆炸威力”?“在彗核表面撞出一个二十多米深、足球场那么大的环形大坑,铜制的撞击舱在瞬间被高温熔解蒸发将产生节日烟火般的绚丽景象,而撞击溅射出的大量彗星尘埃和气体又将使‘坦普尔一号’彗星熠熠生辉”,都只是天真的幻想。撞击舱的密度仅0.37,远小于水和冰的密度,尽管存在相对运动,也不可能产生爆炸威力,它的动能会转化为热能,使撞击点的冰雪融化,把自己嵌在那里。其实哪里用得着花3.3亿美元的去造飞船,只须从航天飞机上向南极冰面发射一枚火箭,就可得到类似的结果。这次人造“太空焰火”,将使所有等待它的人空欢喜一场,别说用望远镜,就是“哈勃”和“钱德拉”也可能什么都看不到。
“深度撞击”项目本计划为地球避免遭遇小天体撞击积累一些研究数据,以便将来能“转守为攻”,人们普遍认为小行星对地球的冲撞是一种潜在的危险,他们不知道真正的危险来自地球自身,来自地球内部,全球大震和火山的全球性喷发,才是历次生物大灭绝的根本原因。
撞击没有深度----这就是空间重力场所告诉人们的结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stronomy Forum of Starry Sky ( 浙ICP备16020121号 )

GMT+8, 2024-11-22 23:33 , Processed in 0.0769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