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零度星系 于 2018-4-17 21:37 编辑
在北京时间的2018年4月14日17点22分人类发现了一颗较大类型的小行星,计算得出会在北京时间的2018年04月15日14点42分最接近地球,小行星的编号为2018 GE3,其平均大小约88米(37-138米)的最接近地球,其距离地球仅仅只有0.5LD(约192200千米)。这是人类有记录观测以来最接近地球当中最大的一颗近地小行星,还好已经与我们安全的“擦肩而过”。
为什么小行星不能精确的提前预报?该小行星在北京时间的2018年4月15日17点22分由位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卡特林那巡天系统所观测到,由于太空是如此的广阔,且小行星个头又小,所以能够观测到这样的近地小行星系列,犹如大海捞针一般困难。因此一般“运气”不佳时,只能在最接近地球时刻的前几个小时小行星比较“亮”的时候,才“有幸”被人类的观测器所捕捉到。这样以来,如果观测更小的近地小行星的话,那就是更难了,这需要全球的合作。 该小行星离地球有多近?我们地球到月亮的平均距离约为38万千米(1LD表示单位上地球到月亮的平均距离),该小行星最接近地球的时刻的距离约为19万千米(地球直径约12756千米)。这相当于从地球到月亮的“中间”穿过,下图为模拟的小行星轨道示意图: 动画图片来自:@tony873004 为什么是“史诗般”的?从国际小行星(MPC)给出的数据来看,如此般近而大的近地小行星<平均大小约88米(37-138米)>,以前从来没有记录观测(这里除去击中地球的)过。这次是第一次观测到这么近还这么大的小行星,也包括了最接近月球的记录。 “传说”中编号为99942的小行星(阿波菲斯)可能会在2029年4月13日打破这项记录,目前数据预测,最接近地球的距离约为0.098 LD(约为3.7万千米,这相当于同步人造卫星的高度),小行星大小高达370米左右(2014年数据)。 该小行星有点略等同于1908年的通古斯卡撞击事件的60-190米大小的小行星(著名的通古斯大爆炸). 小行星2018 GE3的质量约80.4万吨,体积约268075立方米。 如果它击中地球,小行星释放的能量相当于80827千吨的TNT炸药,或类似于4042颗广岛炸弹(氢弹)。 最接近时从地球看有多亮?该小行星最接近地球时,目视亮度大概在12-13等左右,这个需要望远镜观测了,因为我们肉眼在黑暗且空气好的情况下最暗也只能看见6等左右的天体。 由于小行星最亮时发生在我国的下午,所以即便我国的天文爱好者有望远镜也无法看见,只有黑夜半球那边可以看见了。下面的动图为业余天文学家Michael Jäger在欧洲中部的奥地利拍摄的该小行星划过夜空的动图: 动图来自:Michael Jäger 关于小行星的编号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这颗小行星会是这样的编号?其实很简单的,当地球上第一次观测到不明天体(UFO)时,首先会将数据传送给国际小行星(MPC)进行“识别”,临时取个不确定天体编号,比如这次最先起的临时编号是ZG009C1。然后确定该物体属于哪一类,如果属于小行星等已知类型的天体,就会开始起一个正式的暂定编号(新发现的未知命名的小行星)。关于小行星的编号,近地的小行星不同于其它的小行星(如爱神星等)。近地小行星一般只有暂定的编号(除去有正式轨道的),它们主要由发现年份以及2个字母一个数字组成,如这次的小行星编号为2018 GE3。其中“2018”为发现年份,“G”代表4月上旬。这里需要说明下这个“G”的来源,1月上旬为A,下旬为B,然后2月上旬为C,下旬为D,依次类推,如下表:(这里面没有字母“I”,因为它和“1”太像了,为了不混淆,而不用) 第二个字母“E”代表本次半月内发现的第几颗小行星数目,如果是只有“E”这个字母的话,那么就是本月发现的第5颗。但是如果后面还有数字的话,就是排到字母最后一个“Z”,开始循环使用数字。如“Z”为第25颗后,重新编号为“A1”,这就是第26颗,“B1”就是第27颗,以此类推。如下表:(如上,这里同样不能用“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Z)N{25*N+(1→25)}=发现的第多少颗小行星 | | | | | | | | | | | | 如这次的编号为:2018 GE3,根据上述公式可得 | | | “E”代表数字i=5,代入可得25*3+5=80颗 |
若有错误,欢迎指出 全文编辑作者:零度星系(天文在线) 注意:所有信息数据庞大且由本人一人编辑,难免出现错误,还请指出错误所在好加以改之。 参考资料1. IAU Minor Planet Center 2. Space Weather 3. NASA/JPL NEO 4. Apolo11 Web site 5. Twitter 6. Weib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