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星天文论坛(大陆著名天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历史
查看: 351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的方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10 18:59: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的方言

引子:中国十大难懂方言
排名第十:东北话

  东北话可以说是跟普通话发音最为接近的方言了,而且随着赵本山等小品演员的大力普及,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不管老人孩子都能吆喝出几句,而且东北话从发音上就能体现出东北人憨直豪放的性格,容易得到大家的接受。但是东北话因为有很多分支,比如大连话,沈阳话等等,最标准的东北话还是在铁岭朝阳一带,而且东北话有个别字词的发音还是让外地人很难听懂,但是这样的字词在东北话里并不长使用。所以东北话排名十大难懂方言第十位,难懂指数2,上口指数9。  


排名第九:天津话

  天津话可以说从骨子里就透着那种天津人的幽默,相声艺术经常使用到天津话,以达到更好的搞笑效果。天津话基本上没有什么让人听不懂的字词,但是由于天津话发音音调和普通话差别很大,要是说话语速过快,还是让人听不懂,所以天津话排名十大难懂方言第九位难懂指数3,上口指数7。  


排名第八:山东话

  山东胶东半岛的城市说话发音和东北的大连话相当接近,一般人都能够听得懂,但是要是到了潍坊等内陆城市,其地方方言就有些晦涩难懂了。山东话以其独特的发音总是让人觉得很土,但是听长了就会感觉到齐鲁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就通过这浓厚的山东味体现出来,别忘了当年孔子孟子说得也都是山东话啊!山东话难懂指数4,上口指数7。  


排名第七:四川话

  四川话在西南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语音、词汇、语法等和普通话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而以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四川话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36个韵母、4个声调,还有韵母儿化现象。由于四川人口众多,而且外出打工的人也很多,使得四川方言让很多人熟知。只要语速不过快,四川话基本上还是都能够听懂的。四川话难懂指数5,上口指数6。  


排名第六:长沙方言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且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因此长沙方言从古至今,一直受北方方言的影响,与普通话距离较小。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5%,因此,它在汉语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湖南是个出伟人的地方,而且《红楼梦》里面都透露出分明的湖南方言语境。所以长沙话作为湖南话的代表排名第七难懂指数6,上口指数6。  


排名第五:陕西话

  陕西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汉字为“文字初祖”仓颉所创造。仓颉是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所以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窥视到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言表的真情实感。由于陕西地理特点是东西狭义南北长,各地方言土语大不相同,甚至同一句话,因咬音轻重语速缓急不同而内容涵义不同。曾经有个同事是山西人,每次她给在老家的男朋友打电话时总是说陕西话,开始因为我们听不懂,所以也不避着我们,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她给男朋友打电话说悄悄话只能背着我们打了。陕西话难懂指数6.5,上口指数6。  


排名第四:上海话

  我来上海两年了,由于没有下苦功夫去学习上海话,至今只勉强能听得懂为数不多几句的上海话,只会说说侬好,阿拉几个最基本的“上海单词”。上海话和浙江的杭州话以及宁波话多少有些相似的地方,但是我个人认为上海话还是比较好听的,最近我专门找了个上海朋友,加强培训我上海话,看看考了三次才通过英语4级的我,能用多长时间才能学会上海话。上海话难懂指数7.5,上口指数6。  


排名第三:苏州话

  苏州话体现了浓浓的古意和一种书卷气。苏州人说“不”为“弗”,句子结尾的语气词不用“了”而用“哉”,人们听见苏州话会有一种亲切感。苏州话历来被称为“吴侬软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软”,尤其女孩子说来更为动听。在同属吴方言语系的其他几种方言中,等都不如苏州话来得温软。有句俗话说宁愿听苏州人吵架,也不听宁波人说话,充分说明了苏州话这个“软”字。但是苏州话音调好听,但是意思难懂,我曾经有一位朋友,在上海一年就能说一口非常正宗的沪语,但要跟人学几句苏州话就真的是不知所云了。苏州话难懂指数8,上口指数4。  


排名第三:闽南话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估计没有语言天赋的人,就是在福建待上一辈子可能都听不懂闽南话,闽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闽南话难懂指数9,上口指数3。  


排名第二:广东话

  广东话可以说现在是流传广泛,很多人都会说几句简单的广东话,但是我把广东话排名第二的原因是,广东话不只有自己独特的发音,还有自己的文字,而且在广州的公交车上都是先用广东话再用普通话进行报站的,有些广东人包括香港人甚至听不懂普通话,这足以说明广东话与普通话的差别之大,而且广东人很保护自己的方言,只要有可能他们都会尽量使用自己的方言。广东话难懂指数9.5,上口指数3。  


排名第一:温州话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鬼话。这里所说的鬼话并不是侮辱温州人的意思,据说在××战争中,八路军部队相互之间联系由于保密需要,都是派两个温州人,进行电话或者步话机联系,而日本鬼子的情报部门,总是也翻译不出这发音极其复杂的温州话,可以说当时的温州人就像美国大片中的风语者一样,为抗战胜利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所以说鬼话并不是说温州人说的话是鬼话,而是日本鬼子听不懂的话。通过这个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温州话有多么难懂,所以温州话排名十大难懂方言第一位,难懂指数10,上口指数1!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18:59:4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方言区划
1. 官话大区(北方话)
人口:6.5亿  
(1)北京官话区: 北京10区8县,河北13县,天津1县,辽宁6县,内蒙古4县市旗,新
疆11市县
人口:1800万  
(2)东北官话区: 黑龙江、吉林全省,辽宁大部分市县,内蒙古10市县旗
人口:8200万  
(3)胶辽官话区: 山东半岛烟台、威海,青岛、潍坊,临沂部分地区30市县,辽东半
岛大连、丹东、营口14市县
人口:2900万  
(4)冀鲁官话区: 河北105市县,山东济南、德州、淄博、聊城52市县,天津5市县,
北京平谷县,山西广灵县
人口:8400万  
(5)中原官话区: 江苏北部10市县,安徽37市县,山东31市县(菏泽、济宁、枣庄、
临沂),河南98市县,陕西(关中)72县市,甘肃49县市,新疆44县市,山西28县市,宁
夏6县市,青海13县市,河北2县市
人口:1.6亿  
(6)兰银官话区: 甘肃21县市,宁夏13县市,新疆22县市
人口:1200万  
(7)西南官话区: 四川156县市,云南126县市,贵州83县市,湖北47县市,湖南37县
市,广西56县市,陕西9县市,江西9县市,甘肃1县
人口:2亿  
(8)江淮官话区: 安徽、江苏、湖北三省长江以北沿江地带,江苏长江南岸南京、镇
江,浙江、江西部分地区
人口:6800万  

2. 吴语大区 : 江苏东南部,上海全市,浙江绝大部分县市,江西东部和福建、
安徽小部分地区,横跨6省市128县市
人口:7000万
代表点:苏州话  

 3. 闽语大区 : 集中分布在福建、台湾、海南三省,广东潮州、汕头、雷州半
岛,另外浙江、广西、江苏、安徽、江西也有少量分布
人口:5300万
代表点:福州话
               厦门话
   (1)闽南区
   (2)闽东区
   (3)莆仙区
   (4)闽北区
   (5)闽中区
   (6)琼文区
   (7)雷州区
   (8)邵将区  
 
 4. 粤语大区 :   广东、广西、香港、澳门,海南也有少量分布
            人口:4600万
代表点:广州话  

5. 客家话大区; 广东、江西、福建三省交界处为大本营,广东、江西、福建、台湾
、湖南、四川、广西、海南8省区
人口:3500万
代表点:广东梅县话  

6. 赣语大区 : 以江西为中心,辐射到湖南、湖北、安徽、福建
人口:3200万
代表点:南昌话  

7. 湘语大区 : 集中于湖南,广西东北部数县也有
人口:3100万
代表点: 新派:长沙话
老派:双峰话  

8. 晋语大区 : 以山西、内蒙古为中心,陕西北部,河南北部,河北西部
人口:4600万
代表点:太原话  

9. 徽语大区 : 新安江流域的旧徽州府、浙江旧严州府及江西东北部数县市
人口:320万
代表点: 歙县话  

10. 平话大区 : 广西桂林以北的灵川以南,沿铁路(古官道路线)到南宁
内部分桂南片、桂北片
3#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19:00:1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方言地理

(1)北方方言(即官话)
北方方言占汉族总人口的3/4,分布在北南文化线(通州县东-南通市东-长江-靖江县北-长江-镇江市东-丹阳县西-金坛县西-溧阳县西-溧水县南-高淳县北-广德县-郎溪县-宣城市-芜湖县北-繁昌县-南陵县东-铜陵县-铜陵市东-青阳县东南-石台县北-彭泽县-湖口县南-九江市南-瑞昌市-长江-黄石市-武汉市南-长江-临湘县-常德市-沅江-怀化市-靖州县-通道县-永州-郴州-桂林东-贺州-柳州南-河池南-百色)以北的全部汉族居住区。
官话一般分为六大区,即北方官话、秦晋方言、兰银官话、中原官话(中部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北方官话内部又分为胶辽官话、冀鲁官话、北京官话、东北官话。 胶辽官话分布
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冀鲁官话分布在河北省、山东省西部、内蒙古宁城县;北京官话分布在北京、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赤峰市;东北官话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西周分封燕国之前,北京居民操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组东胡语支。后来由于燕国的建立和强大,东胡大部分被驱逐,北京开始操关中周族语言(一种原始汉语方言,与黄帝炎帝语言类似)。此后,北京也一直是汉族、蒙古语组诸民族(乌桓、鲜卑、契丹)杂居,于是北京官话的东胡烙印逐渐显现,关中色彩则逐渐淡化。辽金元时代,大量少数民族以北京作为首都并驻兵移民,时间长达430年,汉语北京官话加深了与阿尔泰语系的接触,并加强了与东北官话的联系,与汉语中原官话反而在政治上完全分离,处于开放环境中的北京官话发展迅速,成为方言内部分歧最小,语音结构最简单、保留古音最少的汉语方言,时称元大都话,成为现代北京官话的源头。明朝收复北京后,移民130多万各地的汉族人到残破的北京,由于当时汉族人来源不一,汉族移民们都使用已占少数地位的北京汉族土著所使用的元大都话作为通用语言,元大都话与现在的北京官话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官话又扩散到新疆省阿勒泰地区的布尔津、富蕴、福海、哈巴河、吉木乃,塔城地区的托里、布克赛尔,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库尔勒市东北的博湖县。
战国以后,就有大量燕国华夏人移民东北,燕人卫满就是带着东北的华夏移民入主朝鲜建国的。永嘉乱后,北京汉民大量移居东北,但到了唐末全被异族同化了。五代十国时期,契丹人掳掠大量的北京人入关,这些东北汉人说的北京官话奠定了东北官话发展的基础,1122年金兵占领北京,把北京城里人全部掳掠到东北,这些北京人与辽代先期到来的北京人一起,使得东北官话开始形成。由于辽金元时期,北京与东北同处一国,联系密切,而与中原汉语沟通不多,所以东北官话基本上也就等同于北京官话。清军占领明朝的东北领土后,开始说汉语东北官话,1644年满族人和汉八旗人又带着这种方言来到东北人的老家---北京。1620年东北汉族300万人,由于跟随清军入关,清初东北汉族只剩下15万人了,但到咸丰年间有自然增殖到200多万人,都居住在辽宁中北部。
咸丰以后,允许汉人入关,山东半岛人跨渤海,一部分定居无人居住的辽东半岛,形成胶辽官话的新分布,一部分向北继续迁移,居住在吉林-黑龙江东部;操冀鲁官话的河北人出山海关,定居于吉林-黑龙江西部。定居吉林-黑龙江的山东人河北人原操与东北官话很接近的北方官话,移民时又都要经过说东北官话的辽宁中北部,加上清派遣的官员说北京官话,吉林黑龙江的满族也说东北官话,所以早已在东北扎根的东北官话就成了吉林黑龙江这些山东河北移民的通用语。
夏朝时期,今华北平原西部为华夏族、东部为诸多华夏化很深的东夷。商朝时期,商完全华夏化,诸多东夷华夏化程度也加深。西周时期,齐国和鲁国的东夷被华夏化,分别操齐方言、鲁方言,华北平原西部的华夏部落操赵方言、燕方言,但这些方言的差异就如同福州话、闽南话、赣语、客语之间的差别一样大。战国时期,诸侯混战,齐、鲁、赵、燕方言受了中原官话河南方言(雅言)和秦晋方言的影响逐渐趋于统一,秦朝时齐鲁方言已完全融合趋同。黄巾之乱、永嘉之乱,华北内部人口流动频繁,齐鲁方言、赵方言、燕东南方言也越来越混化。北宋定都开封,汴洛音独得天下之正。此时的齐鲁、赵、燕东南都正好处于京都边缘地区,共同的地理形势和经济状况为华北平原的方言提供了融合的机会,冀鲁官话形成。至于北京官话独立于冀鲁官话,那完全是北京一直是东胡汉族杂居,并受辽金两代长期首都性统治有关。元明时期,冀鲁人向天津、北京市平谷县、唐山、秦皇岛移民,扩大了冀鲁官话分布面积。
西周初期,山东半岛存在没有丝毫华夏化的东夷,语言是通古斯与百越语言的融合,跟现在的韩语相象,而与当时的汉语齐方言风马牛不相及。虽然后来齐国并吞了山东半岛,但齐国华夏族百姓跟这些东夷仍没有机会进行交流。黄巾之乱、永嘉之乱,山东半岛开始与齐人之间进行相当规模的流动,于是东夷人开始处于开放的环境中,逐渐被汉化,胶辽官话形成。
秦晋方言分布在山西省、陕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张家口西北、河南省新乡安阳以西。秦晋方言分布区交通闭塞,十里不同音,对古音的保留相对顽固一些,比如保留了入声。由于该方言区历史上一直汉族与阿尔泰民族杂居的地方,所以秦晋方言里也留下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痕迹。战国时期,该方言占领了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1722年该方言又占领了内蒙古的河套地区。
兰银官话细分为8片:银川市,石嘴山市-平罗-陶乐-贺兰-永宁-青铜峡-灵武-吴忠市-中宁-同心-中卫,宁夏盐池县,兰州市-榆中-民勤,永登-皋兰,古浪-天祝,河西走廊(除敦煌和景泰),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博尔塔拉州-阿勒泰市与青河县-塔城(除托里、布克赛尔)-哈密。
中原官话分布在远古华夏族的传统居住区,今陇海线南北。苏州市吴江县菀坪镇、宣城市以东部分乡村、皖南广德县、浙江长兴县属于中原官话孤岛。 中原官话又细分为河南方言、关中方言东府话、关中方言西府话、秦陇方言、陇中方言、南疆方言。
河南方言包括河南省98个市县、河北省南部2个市县、山东省西南部31个市县、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28个市县、安徽省淮河以北22个县市和淮河以南的凤阳县-蚌埠市-霍邱县-金寨县、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赣榆县、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商族语言最初是华夏化很深的东夷语,来到中原后被夏族语言(一种原始汉语方言)和诸多原始汉语方言融化成今日中原官话的雏形--华夏语。以洛阳为标准音的华夏语后来成为东周通用全国的雅言,进而发展成为扬雄《方言》提及的"通语、凡语"。北宋时期河南方言基本定型,与今日河南方言几乎完全一样。今日北方官话之所以与河南方言大同小异,是历史上北方官话区长期以河南方言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语汇和语法系统。
关中方言东府话包括西安市、铜川市、咸阳市、渭南市、商洛市下属商县-洛南-丹
凤-山阳、陕北的宜川-黄龙-洛川-宜君-黄陵-富县、甘肃宁县;关中方言西府话包括宝鸡市。
关中方言区乃炎帝故地,所以后来母系同为炎帝属的周语与夏语近似,又由于地理相近,沟通频繁,所以关中方言与河南方言同属中原官话。
秦陇方言包括陕北的延安、甘泉、富县、定边,陕南的略阳、勉县、南郑、汉中 、城固、洋县、西乡、汉阴、安康市、平利、旬阳、镇安,陇东的庆阳、合水、正宁、华池、环县、镇原、平凉、泾川、华亭、崇信、灵台,渭河以南的陇西、漳县、武山、甘谷、礼县、西和、岷县、宕昌、舟曲、武都、成县、徽县、康县、两当、文县(除碧口镇)、临潭、卓尼,敦煌、河西走廊东端的景泰,青海省的西宁市、湟中、湟源、门源、互助、贵德、化隆、平安,宁夏省固原市、彭阳、隆德。
陇中方言包括青海省大通、乐都、民和、循化、同仁,宁夏省海原、西吉、泾源,甘肃省永靖、临夏、和政、广河、康乐、临洮、渭源、定西、会宁、通渭、静宁、庄浪、秦安、张家川、清水、天水市。历史上长期受氐羌影响,与关中方言有了不同的特点。
南疆方言包括库尔勒、阿克苏、克孜勒苏州、喀什、和田、吐鲁番、伊犁州。
西南官话包括11片: 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西部19县市、湖南省西北部、陕西省南部的留坝-佛坪-宁陕-镇坪-岚皋-紫阳-石泉-镇巴-宁强、甘肃省文县碧口镇;  泸州市-宜宾市-乐山市-西昌市、贵州省铜梓-仁怀-沿河-印江、云南省大关-绥江-水富,内江市-自贡市-仁寿县-富顺县,雅安市-石棉县,云南省西北部下关-剑川-宾川-洱源-云龙-丽江市;  云南西部的大理-保山-潞西; 云南省东中部的昆明-昭通-曲靖-玉溪-楚雄-个旧-开远、贵州省贵阳市-安顺市、四川省宁南县;贵州省北部以遵义-六盘水-毕节为中心的27县市、云南省威信-彝良-镇雄、重庆市秀山县、湖南省芷江-怀化-凤凰-新晃-吉首; 贵州省东南部镇远-岑巩-黎平-锦屏-台江、湖南省靖州-通道;  贵州省南部凯里-都匀-贵定县;  湖北省北部的襄樊-十堰-丹江口-老河口-随州;  武汉、湖南省临湘县;   湖南省南部永州、郴州;  广西省以柳州-桂林-百色-河池为中心的56个县市;  海南省昌江县-东方市-儋州市-三亚市的部分地区所讲的军话。
西南官话与江淮官话的分界线在广水县-安陆县-应城县-黄陂-黄冈市-鄂州市-蕲春县一线以西以南。商周秦汉时期,洞庭湖还属于原始汉语与藏缅语、苗瑶语、融合而形成的楚语,永嘉乱后,迁入湖北的秦雍流人(陕西甘肃以及山西一部分)有6万,出现了西南官话的最初雏形。安史之乱后,十倍于土著的北方移民入洞庭湖北部,冲击、涵化并最终取代了当地的楚语,奠定了西南官话的基础。
江淮官话分布在淮河和北南文化线之间,福建南平城关、长乐县洋屿村属于江淮官话孤岛。  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方言分界线如下:连云港临洪河口----东海县浦南镇----东海黄川----东海白塔埠----东海平明----东海房山----东海安峰----新沂黑埠
----沭阳阴平(潼阳)----沭阳颜集镇方圩村----沭阳悦来----宿迁关庙----宿迁丁嘴---- 泗阳仓集----泗阳屠园----泗洪曹庙----泗洪金锁----泗洪重岗----泗洪上塘----泗洪峰山南----淮河----凤阳县南----蚌埠市西南----淮河---霍邱县东----金寨县南。

(2)北方方言的主要语言特征有:
A. 语音方面
①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大都有清声送气与清声不送气之分,而没有清声与浊声的对立,反映出清声母多而浊声母少的特点。 古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官话方言各支系中几乎都念为清声母字;古全浊平声念送气清声母,古全浊仄声念不送气清声母。
②韵母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辅音韵尾比较少。
③声调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调类的数目比较少。除江淮官话、秦晋方言有入声调外,其余各地官话都没有入声调。整个官话方言区的声调以4~5个为最多,尤以4个声调最普遍。古四声中,平、上、去三声在各地官话中的分化、发展情况相似,即:古平声清声母字现念为阴平,如包、周、基、夫、甘、尊、当、江、光等;古平声浊声母字现念为阳平,如爬、徒、锄、奇、条、林、沉、群、同、红等;古上声清声母和次浊声母字现念为上声,如补、早、胆、粉、党、井、榜、选、暖、染、老等;古上声全浊声母字和古去声字,现念去声,如古上声全浊声母字部、父、道、愤、荡和古去声字过、怕、步、带、共、耀等。古入声字在官话方言中的念法比较复杂,除江淮官话、秦晋方言保留入声自成调类外,其余入声调消失的各地官话,古入声字的归属各不相同。
大致说来,北方官话、中原官话东部入声消失后入声调的字分派平、上、去各声,即所谓"入派三声":入声全浊声母字归阳平,入声次浊声母字归去声,入声清声母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少数地方与北京略有不同:入声清声母字或全归阴平(如济南),或全归上声(如大连)。 兰银官话、中原官话西部古入声调字的分派有两种情况:或是入声全浊声母字归阳平,其余归阴平,如西安;或是古入声全浊声母字归阳平,其余归去声,如兰州。西南官话古入声字的分派最为划一:只要是古入声字,不论声母是什么,一律念阳平调。
B. 词汇方面
官话方言的词汇和普通话的词汇大同小异。官话方言中通行范围比较广的语词,大都已进入共同语,作为基本词汇,没能为共同语吸收的官话方言词,大都只流行于某一个官话方言片或方言小片。南北各地官话在词汇上的差异,比官话和其他各大方言之间的差异小,但有的地方也有与众不同的方言词语。例如北京土话"二乎"意为"犹疑","咋呼"意为"嚣张","冲道"意为"敢做敢说";天津话"广"意为"打","老公"意为"乌鸦"," 罢了"意为"了不起";西安话"瞎了"意为"浪费"、"糟踏";山东聊城话"毁"意为"打";河南洛阳话"连连儿"意为"赶快"。新乡话用"乱"表示"住",用"红"表示"卖力气";成都、昆明等地"聊天"说成"摆龙门阵",武汉、重庆等地"倒霉"说成"背时","可怜"说成"造孽"......如此等等,都各具一格。"太阳"一词在官话方言区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北京、保定称"老爷儿"(北京也称"太阳"),沈阳、西安称"日头",太原、呼和浩特称"阳婆",合肥称"热头",成都、武汉、昆明称"太阳";光是河北一省,对"太阳"的称呼就有"老爷儿、爷爷儿、爷爷、日头、日头爷、日头影儿、阳婆儿、阳婆、前天爷、佛爷儿"等等,可见词汇上的分歧,即使是在官话方言内部,仍然不容忽视。官话方言的词汇跟其他方言比较,还显示出以下一些特色:
①双音节词特别占优势。双音节词在汉语中是整个词汇里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在官话方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许多在官话方言中加"子"而成为双音节词的,在其他方言中往往是没有"子"的单音节词,如"稻子"在南方方言或叫"稻"(吴方言、闽方言),或叫"禾"(客家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粤方言);"谷子"在南方方言或"谷"(吴、湘、赣、客家、粤等方言),或收"栗"(闽方言);"相片"一词官话方言区各地大都叫"相片"或"相片儿",而南方各方言,除客、赣方言仍用双音节"相片"外,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都是单音节词,或叫"照"(吴方言苏州话),或叫"相"(粤方言、闽方言)。
②古代语词保留得比较少。尽管每个汉语方言都继承了不少古代汉语的语词,但是相对而言,官话方言区各地方言保留古语词的现象比较少。例如"眼睛"一词,官话方言区各地大都说"眼睛",而闽方言至今仍叫"目",粤方言仍叫"眼",保留了古代汉语对这一人体器官的名称;又如"站立"一词,除官话方言区及湘方言外,吴方言叫"立",闽、粤、客家、赣等方言叫"企",都沿用了古代汉语的说法;此外,还有一批极常见的生活用词,南方各方言保留了古代的说法,而官话方言则采用了跟现代汉语普通话一致的说法。如"看"是官话方言普遍通用的;而粤方言、闽方言(部分地区)却用古代的语词"睇"。
③外来借词比较少。和南方诸方言比较,官话方言中外来的借词比较少。南方闽、粤等地向来为出海门户,与外国接触多,方言中较易借入外语语词,如闽方言中借入不少印度尼西亚 -马来语词,粤方言中借入不少英语语词。有时候同一个事物,官话方言与南方各方言却采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显示出"舶来"词与"土产"词的差别。例如"水泥"一词,粤方言区有人叫"士敏土",吴方言叫"水门汀",都是英语cement的译音;闽方言叫"番家灰"、"红毛灰"之类,也显示出外来的色彩,而官话方言大多数和共同语一样用"水泥"(部分地方叫"洋灰")则是地道的汉语语词。又如照相用的"胶卷",官话方言各地都叫"胶卷",而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却都采用英语film的译音词"菲林"。
④语气词比较少,用法比较概括。和南方各方言比较,官话方言的语气词比较少,用法更加概括,分工不那么细。例如常见的语气词"呢、吗、啊"之类,官话方言跟共同语是一致的,而南方吴、粤等方言的语气词则丰富得多。
C. 语法方面
①构词方面,修饰性的词素一般在前。如除西南官话偶有"鸡公"、"鸡母"一类说法
外,各地官话大都是"公鸡"、"母鸡"、"客人"、"拖鞋"等说法,不象南方某些方言把修饰性的词素加在后面。如"鸡公"、 "人客"、"鞋拖"(闽方言)之类。
②运用语音内部屈折变化表现语法意义的现象比较少。除个别地方外,官话方言很少有语法学上所谓"构形法",即"狭义形态"的东西,粤方言、闽方言用变音的方式来表现某种语法意义的现象在官话方言中很少见。
③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运用。官话方言中不少地方有结构助词"的、地、得",
用途各不相同。这几个结构助词以北方官话用得最普遍,已进入共同语的语法体系中。在官话以外的南方各大方言中,却很少见,就是有类似的结构助词,也不象官话方言那样"的、地、得"分工明确,用法不混。
④重叠式的运用范围相当广。官话方言的重叠式内容相当丰富,使用范围相当广泛。例如亲属称呼,南方闽、粤、客家、吴等方言一般都不用重叠式,多用单音节词素前加"阿"来称呼,如"阿爸"、"阿弟"、"阿嫂"之类。而在官话方言中,则普遍用重叠音节的方式来称呼人,如"哥哥"、"舅舅"、"爸爸"、"嫂嫂"、 "叔叔"之类。又如某些常用的名词,在南方各方言中是不能重叠的,在官话方言中却以重叠的形式出现,如"星星"一词。在西南官话、西北官话中,重叠表示附加的小义。如成都话"盘盘"意为"盘儿","眼眼"意为"眼儿"。"豆豆"意为"豆儿",西安话"帽帽"意为"帽儿"。西北官话有的地方量词和指示词也可以重叠,如西安话度量词重叠表示计量方式:"这米不卖升升"(不按升卖);指示词重叠表示所指的具体位置:"你的站在这这等着"(你们站在这儿等着),这些重叠的用法在南方各大方言中都是没有的。
⑤量词的使用比较概括。官话方言中最常用的量词"个"用途很广,可以用在许多事物上面,虚的实的,都能和" 个 "配搭。称人一般在官话方言中用"个"和"位"(尊称),而在其他各大方言中,却用各种不同的量词,并往往在量词的选用中体现出一定的感情色彩和修辞风格。例如粤方言,既有"这位先生"、"那个 同学"等合乎规范的叫法,而在某些场合, "呢条老坑"(这个老头儿)等指人量词的独特用法。
⑥官话方言中一个句子里可出现两个"了"字,前者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后者作为句末的语气词。如:"他吃了饭了",这种用法在南方各方言中比较少见。
⑦表示被动的介词比较多。在被动句里,表被动的词在官话方言中除了用"被"以外
,还可以用"给"(他给人骂了)、"受"(小张受人欺负)、"让"(老鼠让猫逮住了)、"叫(教)"(我今天叫雨淋了一场)等。
⑧官话方言疑问句有两类不同的格式。一类是北方官话用的,跟共同语一样,有"是什么?""好吗?""是不是?"等句式;另一类是西南官话(云南、贵州)及江淮官话用的,共同语不一样,有"ke(果)是?(或'可是'?)""ke(果)好?""是不?"等句式。

(3) 粤方言
粤方言区分布在广东中部--西南部,海南的儋州话-迈话-蛋家话,广西东部-南部,香港,澳门。(东南亚--南北美的华侨华裔也大都以之为母语,粤方言是现代汉语方言中与民族共同语差别最大的一种方言) 使用人数占汉族总人口的5%左右,以广州话为代表。百色-南宁-桂平-梧州-肇庆-广州这一线,是西江航运的黄金水道,通行粤语。粤方言形成于晚唐西江土著乌浒-俚僚消融于汉族的时候,是中古汉语与西江土著语结合的产物。今广府话分布区域远古时居住有岭南三个古代民族:番禺(南越)、骆越、西瓯。秦兵下岭南时,番禺族与秦人结合而成南族;西江流域的西瓯族与西江南路的骆越族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今广府话内部南海-番禺-顺德话、肇庆话、云浮市新兴县话的差别,可否追溯到此时。 汉统一岭南,广信(今封开,在梧州东)成为岭南使用汉语的重心。汉末,西瓯演变为乌浒(唐朝时位汉化部分演变为黄峒蛮),骆越与南迁汉族融合为俚僚。汉朝时期汉语在岭南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但远没有普及,这个时期西江土著民族的乌浒语-俚僚语与上古汉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粤方言的前身,但还未成为汉语的方言。五胡乱华以后,南迁汉人亦不断增多,但数量上远不及土著,被土著同化。广府汉族的先民乌浒-俚僚族,不是当时汉族的一部分,而是土著的一部分。故乌浒-俚僚语,是今天壮侗语族的母语。梁陈两代广州都督府驻高要(肇庆市南),高要成为推广汉语的中心。
南朝时期,南迁汉人的有势力者成了土著渠帅,如冯氏、宁氏、黄氏、陈氏,对汉语与土著语的结合起了重要作用;今粤语次方言分布区域,与之有一定联系。如高阳话分布区域,主要是冯氏活动范围;钦廉话分布区域,主要是宁氏活动范围;邕浔话分布区域,主要是黄氏活动范围;而广府话分布区域,则主要是陈氏活动范。 初唐至盛唐,渠帅的势力仍相当强大,其时岭南是双语区:汉语与土著语同时使用。晚唐以后,产生了中原汉语与土著语的结合物----广府话。宋朝,广府话经历了进一步吸收中原汉语,使自己与汉语更加接近的进程。元代开始,广府话开始与中原汉语分道扬镳:北方话将中古声韵向口腔前演变,造成前声母、前元音发达,而广府话则将中古声韵向口腔后演变,造成后声母、后元音发达;北方话对古声调进行归并,而广府话对古声调续行分化。

(4) 闽方言
闽方言分为建瓯、闽东(福州-浙江泰顺县)、永安、莆田、闽南5个次方言,之间互不通行,可能是秦汉时代汉人南侵时与当地的语言交互的结果。闽南次方言又细分为厦门-台湾话、舟山群岛-古琉球群岛王室话、潮州汕头话、雷州半岛话、海南话。

(5) 楚语衍生出的三大方言
湘方言分布在湖南中部的湘水、资水和沅水中游东岸一带。内部有新、老两派的差异,新湘语流行在长沙、株州等大城市,老湘语流行在沅水东南、湘水以西的娄底市双峰县-衡阳一带。使用人数占汉族总人口的5%,以长沙话为代表。  吴方言使用人数占汉族总人口的8.4%,以苏州话为代表。 分布在舟山市-东海-玉环县-洞头县-平阳县-苍南县-泰顺县-庆元县-福建浦城县-江西上饶县-江西玉山县北-开化县北-建德县南-宁国县南-泾县南-黄山区太平湖-石台县南-北南文化线的内部。
徽方言属于吴方言与赣方言的混合语言,分为五大片。一片包括歙县、绩溪县、宁国县南部洪门乡,二片包括黟县、休宁县,三片包括祁门县、东至县东南部木塔、江西省浮梁县-德兴县,四片包括浙江省淳安县、建德县,五片包括旌德县、石台县占大、祁门县赤岭安凌、黟县美溪柯村。
句吴国贵族说的语言可能是周族语言,于越国贵族语言可能是夏族语言,于越句吴交往密切,后来合为一国,周族、夏族语言融为一体,形成原始吴语。原始吴语后来与楚语交往密切,特别是被楚国灭亡后原始吴语、楚语逐渐融合远古吴语,远古吴语经过600年对土著吴越的统治,二者在汉朝时期融合成中古吴语。永嘉乱后,秦雍流人(陕西甘肃以及山西一部分)到达洞庭湖流域;青徐流人(山东以及江苏安徽一部分)到达太湖流域。 这次移民使北方方言与南方方言的分野超过秦岭淮河一线并成为吴、湘两大系南方汉族的基本源流。南迁的流民计90万,约占刘宋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苏皖二省就占移民总数将近一半,江苏有些区段呈高度集中状态,今南京以东至镇江一带北方侨民甚至比当地土著居民还要多。由于迁徙时间集中,侨寓地区集中,侨居方式又多是聚族而居,因此北方方言必然要对土著方言发生冲击。一方面使宁镇以西北地区奠定了江淮官话的最初基础,另一方面,又使镇江以东原有的中古吴语受到影响,失去一些原有的百越特征,形成当代吴语的最基本源头。楚人在战国时期半华夏化,自大量中原移民到达湖南,古楚语与中原汉语逐渐融合成湘语。

(6) 赣客方言
赣方言分布在江西省大部(东北沿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湖北省的咸宁市、通城、崇阳、通山、嘉鱼、蒲沂、大冶、阳新,湖南省东部。安徽省岳西、潜山、太湖、宿松、望江、怀宁、东至、贵池(西部及东南角)是受江淮官话包围的赣方言孤岛。以南昌话为代表,使用人数占汉族总人口2.4%。
客家话,主要分布于广西东部部分地区、广东梅州、江西赣州、福建龙岩、台湾的苗栗新竹桃园,湖南、四川还有一些客家方言岛。以梅州话为代表。
在江西、湖南最初分布的是苗瑶语和扬越语。战国晚期,楚威王灭扬越,江西受到了楚文化的强烈冲击,江西语言变成半华夏化的楚语与当地苗瑶语-扬越语的融合。永嘉乱后,司豫流人(河南以及河北的一部分)到达鄱阳湖流域;安史乱后,移民江西的数量很大,赣东北的饶州户数净增四倍之多、洪州增三分之二、吉州增五分之一。中原汉族人移民到江西中北部,切断了吴湘二语的紧密联系,形成赣客方言的共同源头。
4#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19:01:05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19:01:27 | 只看该作者
官话一共四大片,吴粤湘赣紧相联。 客家还有平和晋,闽话要分北和南。

一,中国的第一大方言是官话方言,使用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北京话为代表,其内部分为四片。
1, 华北官话:北京、东北、山东、河南为一个部分,或称为北方话。也有将东北话分立一个次方言区的。
北京地区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和汉人混居的地方,唐代胡将安禄山就是据北京起兵的,五代后更是让于契丹族。北京一带的方言是在辽、金、元时期,汉、满、蒙及其它游牧民族的语言混合而成的,这一时期变化较快。明朝,其受南方汉语影响较大,相对稳定。清军入关后,“疑ng、微v”声母消失,入声消失定型。其是和古汉语差异最大的方言。清雍正朝开始向全国推广,称为官话。作为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权威方言有其合理性。但正如部分网友所说,再权威也是方言,北方话不是高于其他方言的语言,其他方言也有普通话不能取代的文化功能。普通话不是完美语言,所以才有赵元任殚精竭虑设计带入声国语的事情。
其语言特点是,最大特点是不保留入声;其他还有无全浊音,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但是没有唇鼻音“m”(混入了前鼻音),不能根据古汉语的声韵书籍推导读音,和南方汉语声韵体系差异大。
2,西北官话:分布在西北地区。
3,西南官话:分布在西南地区。其语言特点是,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太分,原来带有“疑ng”声母,南部地区甚至有“n,l”不分、“f,h”不分以及“z,c,s”和“j,q,x”不分。
4,江淮官话:分布在扬州、南京、盐城、镇江一带。扬州城历史上遭到不下七次屠城和洗劫,近几次多是满蒙军队所为,其它江淮方言区情况大致如此。所以,这个地区历史上是吴方言区,现在语言发生变化,成了江淮次方言区。江淮次方言历史上曾经是明朝时期的官话。
其语言特点是“n,l”不分,带有入声,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也未必分。

二,吴方言或称江南话,分布在苏南、浙江和上海,是中国的第二大方言。
吴越地区一直是北方汉族贵族和全国各地文人的导入区,在东晋、南宋有两次大规模的北方移民浪潮,另外范仲淹、王安石、王羲之、苏东坡、白居易等历代文化人都长期生活在这里,或晚年定居于此。东晋、南朝、南宋时期曾经是南方汉族政权的官话(南京历史上也是吴方言区)。近千年来,吴越地区文化发达,昆曲、弹词皆是以吴方言为载体的。所以,其语音面貌较多的保留了古汉语的特色,为中国文学的贡献也最大。但是,解放后吴方言受政策限制、文化歧视相对闽、粤方言大,使用人口比例下降较快,有可能使用人口数很快会降到闽粤方言之後。
其语言特点是,保留有全浊音、保留入声,不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可以根据古汉语的声韵书籍推导读音。

三,粤语或称广东话,第三大汉语方言,原来分布在广东省广州地区,解放后相对重视,加之香港不在中央治下,所以保存较好,使用人口数稳重有升。广东话内部原来也有差异,也有以东莞话为尊的历史上。但是现在以广州话为准,省内也在推广。
其语言特点是,全浊音清化,但是一般属于阳类声调与清音不相混;保留入声的“p,t,k”三种促音、鼻音的“m,n,ng”三种韵尾。声母“n,l”不分、“f,h”不分以及“z,c,s”和“j,q,x”不分。能根据古汉语的声韵书籍推导读音。
四,闽方言使用人口和粤语相当,分为南北两片,也有将其分为两大方言区的,闽北话主要是福州一带,闽南话分布较广,包括厦门、潮州、台湾、海南,东南亚侨民也多使用。和普通话差异最大,内部差异也最大。
其语言特点是,全浊音清化,但属于阳类声调与清音不相混;部分次浊音变为“b,g,dz”三个浊音声母;入声有“p,t,k,?”四种促音,鼻音有“m,n,ng和鼻化音”四种韵尾。声母“f,h”不分。能根据古汉语的声韵书籍推导读音。

五,湘方言分布湖南,原来老湘语也有全浊音,推普后基本清化。保留入声,不分前后鼻音,无翘舌音,声母“n,l”不分,甚至“f,h”不分。

六,赣方言分布江西,全浊音清化,但属于阳类声调与清音不相混;保留入声,不分前后鼻音。声母“n,l”有时不分。

七,客家话是早期北方移民后裔的语言,带有较多唐代以前北方话特征。原来全浊音清化,但是全部转为全清音,并且属于阳类声调与全清音不相混;保留入声;没有“f”声母;也没有翘舌音。

八,晋语:山西一带的一种方言,不等于山西方言,其与周围北方话的不同在于,保留了入声。推普后入声也在趋于消失。

九,平话:分布在广西,是新被确定的方言区之一。
推广普通话,其积极意义在于全国各族人民有一件交流工具。但不等于,南方话、南方文化比北方话、北方文化下贱。语言是文化载体,不仅是交流工具。为了推普工作南方人民是做出牺牲的。所以,希望大家也了解南方话也有普通话不可能替代的文化功能。请大家尊重南方汉语。
全国人民会讲(不是只讲)普通话是可以加强全国人民的团结,如果每个北方人也能听懂(不是会说)一、两种南方话是不是更加能促进全国人民团结。
6#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19:01:56 | 只看该作者
汉语方言


┌晋方言
  │
├燕齐方言─┬燕齐官话(冀鲁官话)
        │ └北京话、东北话
      ├中原官话
      │
    ┌古中原方言─┼古关中方言─┬关中官话(现中原官话关中片、秦陇片)
   │   │ └兰银官话
│ ├胶东方言
│ │
│ └西南方言
│ └黄孝方言

原始汉语─┼古江东方言─┬吴方言─┬北部吴语
│ │ │
│ │ ├中部吴语(婺州话、台州话)
│ │ │
│ │ ├南部吴语(处州、衢州话)
│ │ │
│ │ ├西部吴语(宣州话)
│ │ │
│ │ └徽方言─┬徽州话
│ │ └严州话
│ └客赣方言─┬客家话
│ │
│ └赣方言
│ └九江话
├古楚方言─┬湘方言─┬新湘语
│ │ │
│ │ ├老湘语
│ │ │
│ │ └湘南土话、桂北平话、粤北土话
│ │
│ └江淮方言
│ └通泰方言
├粤方言
│ └桂南平话

└古闽方言─┬闽北方言─┬闽北话(建州话)
│ │
│ ├闽东话(福州话)
│ │
│ └温州话

└闽南方言─┬闽南话(漳州话、泉州话、厦门话)
│ └苍南话
├潮汕话

└海南话(琼州话、雷州话)



漢語系分類圖
語系──────────語言──────方言───────次方言
           ┌晉語(Jin) ──────────┬大同話
           │                └太原話
           │
           │       ┌陜甘語─────┬陜西話
           │       │        └甘肅話
           │       │        ┌東北話
           │       │        ├河北話(國語、普通話)
   ┌北語群────┤       ├北方漢語────┼山東話
   │       │       │        ├膠東話
   │       │       │        └河南話
   │       │       │        ┌鄂北話
   │       │       │        ├楚語
   │       │       │        ├湖南官話
   │       └北語─────┤        ├岑江話
   │        (Mandarin)  ├西南漢語────┼桂柳話
   │               │        ├黔北話
   │               │        ├黔南話
   │               │        ├灌赤話
   │               │        ├昆貴話
   │               │        └滇西話
   │               │        ┌合肥話〔中國安徽省〕
   │               │        ├揚州話〔中國江蘇省〕
   │               ├江淮語─────┼南通話〔中國江蘇省〕
   │               │        ├九江話〔中國江西省〕
   │               │        └南平話〔中國福建省南平市〕
   │               └─────────軍家話〔中國福建省武平縣中山鄉〕
   │
   │               ┌北部───────南昌話〔中國江西省〕
   │               ├東部───────鷹潭話〔中國江西省〕
   │       ┌贛語 (Gan)──┼中部───────撫州話〔中國江西省〕
   │       │       ├西部───────宜春話〔中國江西省〕
   │       │       └西南部──────吉安話〔中國江西省〕
   │       │
   ├客贛語群───┤       ┌贛西北客語────銅鼓話〔中國江西省〕
   │       │       ├贛西南客語────贛州話〔中國江西省〕
   │       │       ├贛東南客語────寧都話〔中國江西省〕
   │       │       ├閩西客語────┬長汀話〔中國福建省龍岩市〕
   │       │       │        └連城話〔中國福建省龍岩市〕
   │       │       ├饒平客家話〔中國廣東省潮州市;臺灣苗栗縣卓蘭鎮〕
   │       │       │        ┌梅縣話、四縣話〔中國廣東省梅州市;臺灣〕
   │       │       │        ├大埔腔〔中國廣東省梅州市;臺灣臺中縣〕
   │       └客語 (Hakka)─┼粵東梅江客語──┼惠陽客家話、海陸話〔中國廣東省汕尾市、深圳市、東莞市、
   │               │        │          清遠市;臺灣〕
   │               │        └韶南〔中國廣東省韶關市〕
   │               ├四川客語〔中國四川省〕
   │               ├粵東東江客語〔中國廣東省河源市、惠州市〕
   │               ├粵北客語〔中國廣東省韶關市〕
   │               ├惠州客家話〔中國廣東省惠州市〕
   │               ├浙江畬話【畬族】〔中國浙江省麗水市〕
   │               ├江西畬話【畬族】〔中國江西省吉安市、上饒市‧;‧;‧;〕
   │               ├福建畬話【畬族】〔中國福建省南平市、寧德地區〕
   │               └廣東畬話【畬族】〔中國廣東省汕頭市、揭陽市、汕尾市、惠州市〕
   │
   │               ┌宣州話〔中國安徽省,江蘇省高淳縣、溧水縣〕
   │               │        ┌常州話〔中國江蘇省常州市〕
   ↓               ↓        ├上海話〔中國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嘉興市〕
語系──────────語言──────方言───────次方言
   ↑               ├北部、太湖吳語─┼湖州話〔中國浙江省湖州市〕
漢語系┤               │        ├杭州話〔中國浙江省杭州市〕
   ├────────吳語 (Wu) ──┤        ├紹興話〔中國浙江省紹興市〕
   │               │        └寧波話〔中國浙江省寧波市〕
   │               ├中部、婺州吳語──金華話〔中國浙江省金華市〕
   │               ├南部、處衢吳語─┬衢州話〔中國浙江省衢州市〕
   │               │        └麗水話〔中國浙江省麗水市〕
   │               ├台州話〔中國浙江省台州市〕
   │               └溫州話─────┬溫州話〔中國浙江省溫州市〕
   │                        └甌語〔中國浙江省平陽縣〕
   │
   │               ┌北部、旌-占 ───旌德話〔中國安徽省〕
   │               ├東部、績-歙 ───歙縣話〔中國安徽省〕
   ├────────徽語 (Hui)──┼西部、休-黟 ───屯溪話〔中國安徽省,江西省婺源縣〕
   │               ├西南部、祈-德 ──祈門話〔中國安徽省祈門縣、東至縣,江西省景德鎮市、德興市〕
   │               └嚴州話〔中國浙江省淳安縣、建德市〕
   │
   │               ┌長-益(新湘話) ─長沙話〔中國湖南省〕
   ├楚語──────湘語─────┼婁-邵(老湘話) ─雙峰話〔中國湖南省〕
   │        (Hunanese) └吉-漵 ──────吉首話〔中國湖南省〕
   │
   │       ┌閩北語 (Minbei) ─────────建甌話〔中國福建省建甌市〕
   │       ├閩東語 (Mindong)────────┬福州話 (Foochow) 〔中國福建省福州市〕
   │       │                └泰順蠻講〔中國浙江省泰順縣〕
   │       ├閩中語 (Minzhong) ────────永安話〔中國福建省永安市〕
   ├閩語群(Min) ┼莆仙語、興化話 (Hinghua)─────莆田話〔中國福建省莆田市〕
   │       │       ┌閩南話─────┬廈門話 (Amoy)〔中國福建省廈門市〕
   │       │       │        └臺灣話、臺語 (Taiwanese)〔臺灣〕
   │       └閩南語────┼潮汕語─────┬潮州話 (Teochew)〔中國福建省潮州市〕
   │        (Minnan)   │        └汕頭話 (Swatow)〔中國福建省汕頭市〕
   │               ├雷州話〔中國廣東省雷州市、徐聞縣〕
   │               └海南話、瓊文話 (Hainanese) 〔中國海南省〕   │
   │               ┌粵海──────┬廣東話、廣州話 (Cantonese) 〔中國廣東省廣州市〕
   │               │        └東莞話〔中國廣東省東莞市〕
   │               ├四邑話─────┬臺山話 (Toishanese)
   │               │        └雅瑤話、拉珈話〔中國廣東省鶴山市〕
   ├────────粵語 (Yue)──┼高-雷 ──────陽江話〔中國廣東省陽江市〕
   │               │        ┌梧州話〔中國廣西省梧州市〕
   │               ├桂南粵語────┼南寧話〔中國廣西省南寧市〕
   │               │        └欽廉話〔中國廣西省〕
   │               ├吳川話〔中國廣東省吳川市、湛江市〕
   │               └蜑家話、水上話〔中國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
   ├────────儋州話〔中國海南省儋州市、昌江黎族自治縣〕
   │
   ├────────貓家話【苗族】〔中國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
   ├────────伶話【苗族】〔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各族自治縣〕
   │
   └────────平地瑤話【漢族、瑤族】〔中國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參考書目:
(一)丁邦新 臺灣語言源流 學生書局 臺北 1969
(二)周振鶴、游汝杰 方言與中國文化 南天書局 臺北 1988
(三)中國大百科全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北京 1988<
(四)羅肇錦 臺灣的客家話 臺原出版社 臺北 1990<
(五)中國語言學大辭典 江西教育出版社 江西南昌 1991
(六)張光宇 閩客方言史稿 南天書局 臺北 1996
(七)歷史月刊 133期 臺北 1999






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类


语系 语族 语支 语群 语言 大区 区
————————————————————————————————————
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官话大区----北京官话区
▕ ▕ ▕-东北官话区
▕-藏缅语族 ▕ ▕-冀鲁官话区
▕ ▕ ▕-胶辽官话区
▕-壮侗语族 ▕ ▕-中原官话区
▕ ▕ ▕-兰银官话区
▕-苗瑶语族 ▕ ▕-西南官话区
▕ ▕-江淮官话区

▕-------------晋语区

▕-------------吴语区

▕-------------徽语区

▕-------------赣语区

▕-------------湘语区

▕-闽语大区----闽南区
▕ ▕-闽东区
▕ ▕-闽北区
▕ ▕-闽中区
▕ ▕-莆仙区
▕ ▕-琼文区
▕ ▕-邵将区

▕-------------客家话区

▕-------------粤语区

▕-------------平话区





整合两派观点的汉语分支图


语系 语族 语支 语群 语言 方言
——————————————————————————————

汉藏语系--汉语族-----北汉语支------------官话----北京官话
▕ ▕ ▕ ▕-东北官话
▕-藏缅语族▕ ▕ ▕-冀鲁官话
▕ ▕ ▕ ▕-胶辽官话
▕-壮侗语族▕ ▕ ▕-中原官话
▕ (或归南▕ ▕ ▕-兰银官话
▕亚语系) ▕ ▕ ▕-江淮官话
▕ ▕ ▕ ▕-西南官话
▕-苗瑶语族▕ ▕
(或归南▕ ▕-晋语----略
亚语系) ▕ ▕
▕ ▕-东干语

▕-南汉语支--楚语群----吴语----略
▕ ▕
▕ ▕-徽语----略
▕ ▕
▕ ▕-湘语----略
▕ ▕
▕ ▕-乡话

▕-赣客语群--赣语----略
▕ ▕
▕ ▕-客家语--略

▕-闽语群----闽东语--略
▕ ▕
▕ ▕-闽北语--略
▕ ▕
▕ ▕-闽中语--略
▕ ▕
▕ ▕-莆仙语--略
▕ ▕
▕ ▕-闽南语--泉漳话
▕ ▕-潮汕话
▕ ▕-雷州话
▕ ▕-琼文话

▕-粤语群----粤语----略

▕-平话----略

▕-儋州话
7#
发表于 2008-7-11 16:53:25 | 只看该作者
不错,阅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stronomy Forum of Starry Sky ( 浙ICP备16020121号 )

GMT+8, 2024-11-27 00:52 , Processed in 0.09192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