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快报9月30日报道 清水美和是日本东京的一位资深新闻评论员,因为最近屡屡有媒体对“中国制造”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夸张报道,他决定模拟体验一天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他在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首先,我要声明:如果想挑战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那简直是徒劳。”
睡成了问题
如果没有了中国产品,我首先想到的是睡觉问题。我家的寝具差不多都是中国产的。
一张床在有钱人光顾的高档店,价格会是普通家具店的四到五倍。当然,我只能选择后者。
而在普通家具店里,床、床垫、被子、甚至床单也是中国制造的。假如没有中国产品,我的寝具岂不都要重新购置?否则,我就只好每晚拿纸板当床垫,上面再铺几张报纸睡了。
没有了中国产品,还有件事让我为难,我的IBM电脑是在中国组装的。时下的报社,没有电脑恐怕一篇稿子也没法写。另外,变压器、网卡、闪存等附属品大多也是中国生产的。
穿成了问题
清早起床,我发现自己的内衣和衬衣全都是中国产的。有几套西装是日本产的,可是领带多数印着“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就连我在海外买的名牌皮包,也是中国货。没有中国产品的话,那我只好不穿内衣和衬衫,只套着西装,手提塑料袋上班了。那将多尴尬啊。
日本的工薪族里,不少人像我这样,在东京郊区离地铁站较远的地方买了房。上班时,我通常骑自行车去地铁站,那辆自行车就是“中国制造”。如果没有了中国产品,那我只好步行了。
普通自行车店有非中国产的自行车吗?店主回答说:“全是中国的。”再想想,自己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手机、电子词典、录音机等物品,即使产地署名日本或欧美,也有很多零部件或者组装地是在中国。家里的空调、风扇、微波炉,明明是日本品牌,可它们仍然是“Made in China”。
吃成了问题
午饭时我想躲避一下中国货,可马上发现,即使是荞麦面、腌菜、裙带菜等日本食品,原料大部分也是从中国进口的。在外边吃饭时使用的卫生筷就更不用说了。
晚上,同事们相约去串烤店里喝杯啤酒。据店家说,店里烤制的鸡肉串都是事先在中国穿好,冷冻后运来的,店里早就没有专门往扦子上穿鸡肉的小工了。另外,配啤酒吃的毛豆也大多来自中国。
太太说:“如果生活中没有了中国产品,那饭就没法做了。”的确,洋葱、大葱、胡萝卜、竹笋等蔬菜,鳗鱼、扇贝等海鲜以及鸡肉、猪肉,甚至酱油等调味料,也大多产自中国。另外,厨房里的锅、杯子、盘子、叉子等厨具和餐具,也有中国产品。
在日本,或许有一部分人可以不吝惜金钱,买高级家具、穿品牌服装、吃高档料理,过着没有中国产品的日子。可即使是他们,也不可避免在外出吃饭时接触中国货。而像我们这样并不宽裕的中低收入消费者,早已成为中国产品的忠实拥趸。
关注是因为我们太依赖
最近,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日本一些超市的生鲜食品柜台,一贯占有绝对数量的中国蔬菜、海鲜、肉类制品日益减少。据店员讲,这是受到中国食品安全报道的影响。
“中国产品不安全”的意识正在日本消费者中蔓延,可是据厚生劳动省对2006年进口食品违禁率的统计显示,中国商品仅有0.09%,低于美国的0.12%,更不在加纳(8.79%)、巴拉圭(3.98%)、厄瓜多尔(wiki)(3.91%)等十个最差国家之列。
中国产品的违禁问题却最遭非议,这完全是因为我们非常依赖中国产品。不过,中国的生产者们要认识到,正因为他们拥有引以为豪的市场占有率,消费者不得不依赖他们,他们也因此肩负着更大的责任。
过去,日本的产品在欧美也一度是“便宜和质量差”的代名词,但我们从未间断过对产品品质的不懈努力。因此在劳动成本不再占优势的现在,我们仍然保持了强大的出口竞争力。对于中国产品或者食品来说,现在正是这个漫长和艰难过程的开始,我相信中国人一定能跨越这个阶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