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的结构主要有三派学说,即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盖天说认为大地是平坦的,天象一把伞覆盖着大地;浑天说认为天地具有蛋状结构,地在中心,天在周围;宣夜说则认为天是无限而空虚的,星辰就是悬浮在空虚之中。在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一世纪,关于宇宙的构造和本原有许多学说。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中心火焰说(设想宇宙中心有一团大火焰);赫拉克利德的日心说;柏拉图的正多面体宇宙结构模型等等。进入中世纪后,宇宙学被纳入经院哲学体系,地心说占据正统地位。[摘抄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1980年12月第1版第523~524页]”“16世纪哥白尼倡导日心说,使人类宇宙观发生根本变革。17世纪,牛顿开创了用力学方法研究宇宙论的途径,建立了经典宇宙论。广义相对论的建立使经典宇宙论更有了统一的严格的数学基础;大量的天文观测资料支持了广义相对论的科学预言,并由此产生了现代宇宙论。[摘抄自《科学技术概论》1998年6月第1版第90页]”而现代宇宙论又分为哲学宇宙论和天文宇宙学,其中哲学宇宙论所指的宇宙是“一切存在的总体,[摘抄自《新华词典》1980年8月第1版第1026页]”天文宇宙学所指的宇宙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对“广漠空间”的大小“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量及其存在的时间都没有定论,加之天文宇宙学也想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宇宙的结构和演化,且“宇宙学亦译‘宇宙论’,[摘抄自《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第1123页]”致使有些人对哲学宇宙论的宇宙概念与天文宇宙学的宇宙概念混淆,产生了宇宙有限论与宇宙无限论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