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深度測度法
粗磨時除了用樣片直接測彎度,更可以間接用量度深度方法求出鏡面的曲率半徑。工具就是兩把尺。一把平放於主鏡面上,另一把垂直量度主鏡中心至平放尺邊的距離,代入深度公式 ( S )中便可求得鏡面的曲率半徑,這種方法可省郤製造樣片工作,不過要預先計算粗磨時鏡面的深度,當深度不夠時便只需要繼續磨便可。最適用於正心手法,因為凹面半徑約等於主鏡半徑,那麼便不用每次都要代入公式。粗磨時要磨到
b. 洋燭測距法
這是量度鏡面曲率半徑方法,選擇在黑暗的地方測試。首先把鏡洗乾淨,用噴水壺噴水在鏡面上,而鏡則垂直的放在地面或試鏡台上,手持洋燭,先移近鏡面直至能用眼睛清楚的看見鏡裏面洋燭的影像,隨後慢慢地把洋燭移離鏡面,同時手中洋燭亦不斷左右緩緩移動,雙眼要留意鏡面反射影像運動方向,若洋燭在曲率中心 C 之前,位置A近鏡那邊, 影像會順?洋燭運動方向移動,即洋燭移向左,洋燭像亦跟隨?向左方,如圖中的IA。若洋燭在曲率中心之後,位置 B 時,影像便會作相反方向運動,如圖中的 IB。當洋燭在兩者之間位置 C 時便幾乎看不見洋燭移動,洋燭的影像也看不見,只見鏡面完全被一層強而又耀眼的光佔據?,看來像一個滿月,這就是曲率中心。量度洋燭與鏡面的距離便可求得此鏡的曲率半徑,即焦距兩倍。
c. 陽光測距法
這是測量鏡面焦距的方法。粗磨初期可用尺量度法,但深度差不多時,就要改用比較準確之陽光或洋燭法測度。作者極力推荐用陽光,因陽光方法非常容易。只需要把鏡沖洗乾淨,用水壺不斷噴水在鏡面上或塗上甘油做成一層較佳的反光面,油質可以保持鏡面反射陽光時間數分鐘。
鏡面對?陽光,然後把反射光源聚焦於黑暗而淺色的牆上,前後移動主鏡找尋最光亮最圓的一點, 跟?量度光點和鏡面的距離便求得主鏡的焦距。粗磨時,光點只呈現出一團鬆散形像,直至幼磨時光點便又光亮又細又圓,幼磨 600 號至1200 號時,光 點上還可看見太陽表面雲層經過呢!
細模方法:
凸環易消除,正當地用把凸環區放在模邊上用 1/4 磨程便可,頑固的凹環則要用細模方法,模的直徑為原來的三分二,模上鏡下,加壓於模邊,以磨去圍繞環狀的高起地區,有改進時,便立刻改用大模。
6. 山丘
用 W 形手法磨程為山丘的半徑。用意是使山丘直接在模邊磨動,玻璃本身重量提供的壓力已足夠。冷壓五分鐘磨三分鐘,注意主鏡每次一定要完成一週的轉動,通常經過兩週後,山丘便會被削平( a )。另外可用三角形蠟紙把模邊壓低,以減少該區的接觸面,用 1/3 磨程,這樣中央區被磨去的玻璃便比邊緣多( b )。
7. 洞穴
把模中央部份壓低,以減少該區的接觸乃矯正洞穴的基本概念。用剪成星形的蠟紙放在熱模上,加壓冷卻後拿開星形紙,用 1/3 正心磨法,磨動十五分鐘,以便把大量玻璃磨掉,以便保持原來的焦距。因修山丘過度而形成的洞可用正常模配 1/3 正心法矯正( a )。
注意:以上的佛科像是以刀子自左切入的,若果光線來自鏡左面,刀子則是自右切入,那麼佛科像便左右相反了。
*取材自 ATM,Handbook for telescope making, How to make a telescope,天體望遠鏡e工作百科(日文).
磨高邊(Turned-up Edge)
就是鏡邊緣的焦距變得短少。刀片切入,光輪左強右弱,與低邊剛巧相反。
第十一章 目鏡
出射瞳孔直徑和觀察用途
倍率 出射瞳孔直徑 每吋放大倍數 觀察對象
十分低倍 4~7 mm 3~6 x 寬視野深空星體。
低倍 2~4 mm 6~12 x 常用倍率,找尋星星和觀看深空星體。
中倍 1~2 mm 12~25 x 月亮,行星,細小深空星體,寬視角雙星。
高倍 0.7~1.0 mm 25~35 x 月亮,在大氣穩定下觀看行星,雙星,星團。
十分高倍 0.5~0.7 mm 35~50 x 大氣穩定下觀看行星和窄視角雙星。
b. 目視距離 ( Eye relief )
Orion 牌 Lanthanum 型目鏡
c. 視埸 ( Field of view )
天文望遠鏡的視野就是可看見景物的視角 ( angular field of view ) ,以孤角表示。
觀看地面風景的望遠鏡視野 ( linear field of view ) 則以平面距離表示,例如我們可以用一個雙筒鏡觀看離開自己1000 碼,而寬度可達至373 呎的風景,視角便是 7.1 度了。你只要把視角來乘 52.5 便可以用視埸計回平面視距離寬度。例如視角 8 度的雙筒鏡,它的平面視野便是 420 呎了。
視角愈大,可看見的面積愈大。視埸和放大率成反比,放大倍數大,則視埸狹窄。
視埸分為實際視場 ( real field ) 和目鏡視場 ( apparent field )。透過望遠鏡可見的那片天空稱為實際視場α,在目鏡內可看見的天空稱作目鏡視場 β。
目鏡的視場規限於視場環 ( field stop ) 的直徑大小 ( d )。
例 : 一個 25mm 焦距,20mm 直徑視場環的目鏡,求它的目鏡視場。
短
5~10 mm 32° H 型乃經典目鏡。
是第一隻利用二片透鏡組合成的目鏡,它矯正了單透鏡目鏡旁邊緣出現的彩色現象。但焦平面在鏡內,所以?能加十字線。
因為有場曲缺點,只應用在長焦比如 f/8 以上望遠鏡。
H 型現在有多種款式,
AH ( 消色差 H achromatic Huygens), 和 HM ( 改良形 H)。
1703年 用途:
H 型目鏡多數用於焦比為 f/15 的折射望遠鏡上。
因為目視距離短,較適合用於低倍放大觀察。
焦距: 8mm ~ 25mm
目鏡構造 目視距離 視場 特點
短
~5 mm 28°~ 40° R 型也是兩片設計,但凸面相對,而且焦平面在外,可以方便加十字線。
場曲誤差比 H 型少,但亦存有色差和目視距離短問題。
R 型的改良形稱為 SR ( 對稱式 R )。
1783年 用途:
R 與 H 型一樣只有短目視距離,只宜用於中長焦距上。
因為價錢便宜,現多應用在平價的望遠鏡,而 R 型也用於非常高焦比的顯微鏡中。
焦距: 4mm ~ 30mm
目鏡構造 目視距離 視場 特點
短
4~14 mm 40°~ 52° K 型乃 R 型的改良形,為了要減低色差和場曲,目透鏡給一塊兩片組合式消色差鏡片所取代。
K 型有 MA (modified achromat),SMA 和 RKE 款式。
1849年 用途:
K 型目鏡仍然只適合用於焦比大過 f/6 的望遠鏡。
焦距: 6mm ~ 25mm
Edmund Scientific 牌 RKE 型目鏡 ---- 12 mm 焦距,目視距離 10.7 mm,視場 45°。
目鏡構造 目視距離 視場 特點
長
5~46 mm 42°~ 52° Plossl 又名 Symmetrical 由兩塊兩片消色差透鏡片所組合,最新設計的還在中間加上了第五塊透鏡去減少誤差和增加目視距離長度。
Plossl 式在任何倍數上也表現很好,在短焦比的望遠鏡上表現也比 Or 出色,光學變形也完全改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