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星天文论坛(大陆著名天文论坛)

标题: 彗星 [打印本页]

作者: 幻光流星    时间: 2005-11-25 21:20
标题: 彗星
彗星是宇宙中的奇观,它的壮丽给人类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太阳系的成员之一,人们对它的了解比行星少得多,但它是我们解开引力作用的一把钥匙。我们现在的认识存在诸多错误,有必要加以纠正。
第一、彗星不是天外来物。
一些人说彗星是太阳经过其它恒星时吸引过来的,另有人说太阳系边缘存在一个彗星云(奥尔特星云),受到扰动时,象鱼从池塘中游出一样来到中心区域,实际上彗星产生于太阳系内而非其外。美国天文学家柯依伯认为海王星外存在彗星带,现在知道是一个小行星带,另一个小行星带存在于木星和火星间,这二者都是彗星的发源地。卡西尼号探测器飞过土卫九时发回了它的照片,其大土豆外形和星尘号探测器拍摄的怀尔德2号彗星完全相似,可以证明天文学家们说的土卫九是被土星引力俘获的柯伊伯带小天体,是正确的,那是一个走在半途的彗星。(把彗星表面的凹陷称为陨坑并不正确,小行星及彗星不具备吸引其他天体的足够引力,密度相近的天体极少发生碰撞。那些凹陷实际是融化的冰雪坑,构造不一、融化速度不一是产生融陷原因。正是这些融陷产生的物质喷流形成了彗发和彗云。)牛顿、爱因斯坦早已告诉我们,引力就是重力,所以彗星轨道变化即重力加速度的变成,而重力变化实为密度变化。因此,一切天体的运动变化都应以引力变化即重力变化去解释。宇宙是空间重力场,太阳系是接空间重力结构即密度来排列的:质量最大的太阳位于中心,各行星依密度大小由内向外排列。现在行星密度数据有误差,如类地行星未计算大气质量和空间,需依重力规律修正。类地行星是以固体岩石为主的星球,类木行星是以气体和各类冰为主的星球,它们之间的小行星带作为过渡区以冰石混合体为特征,这个冰石混合的特点正是这一小行星带转变为近日彗星的原因。柯伊伯带小行星由密度极低的氢冰等组成,温度轻微变化,都会使之融化挥发,而太阳系空间的收缩,使之受到的更多辐射,恰造成这种变化。较轻物质的挥发又加大了它的密度,使之进动速度加快,一旦进入木星轨道以内,就变为彗星。也就是说,太阳系形成之初并没有彗星存在,在太阳系发展过程中,即在行星不断地进动中,小行星才变为彗星。这个演变过程可以这样描述:太阳不断燃烧老化,从新星向红巨星发展,其个头不断长大,而能量的减少又使太阳系空间不断缩小造成行星的进动,小行星在不断接近太阳过程中受到更多辐射,使冰雪融化并进一步气化、电离,辐射出去,这一过程使小行星密度加大,进而脱离过渡区向中心区进动,变为彗星。进动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使彗星获得更多动能,飞行速度加快。物体能量增加,空间必须扩大,它造成彗核表层扩张为彗发和彗云,一般人视为摩擦生热产生出彗发和彗云。高温导致氢原子等物质进一步分裂为等离子体辐射而成彗尾,这是彗星产生的原因及过程。
第二、彗星轨道由彗星密度和大小决定。
人们把彗星轨道分为两类: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这两类彗星,正是两类密度不同的小行星演化而成。当小行星开始向彗星发展时,其冰雪部分散失不多,密度未有大的改变,它的轨道由近乎圆形向椭圆转变再进一步向长椭圆变化,此时它是周期性彗星。其中柯伊伯带小行星密度变化剧烈,当它的质量损失较多时,长椭圆就变成双曲线和抛物线,它就成为非周期性彗星。轨道变化是密度即重力变化的反映,为什么彗星轨道变化如此之大?它涉及物质构成,在一般人看来,物质无限可分,实际上人类内心深处一直不赞同无限观,他们的直觉告诉自己,一定有一个基本构成,所以他们一直使用基本粒子的说法。物理学家们找到了几百种粒子,弄得他们不知道还存在不存在基本粒子。现实世界在哲学称为有和存在,凡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有限的、暂时的。抽象思维产生的虚幻世界在哲学上称为无,思维是无条件的、无限的、永恒的,两者对应同一。人们一方面承认一切事物都只能占有一定空间,都有产生和灭亡的过程,因而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又认为某些事物是无限的,这种自相矛盾便说明认知有错误。量子力学告诉我们:能量分割到量子级别,就不再是连续的而只能是一份、一份的,这说明能量分割是有极限的。质量代表着一定能量,质量的分割也就不能没有极限。一定质量占有一定空间,空间的分割也必然有极限。时间是空间的平移和变化,因而时间也就有了极限。否定极限就否定了量子力学,否定了现实存在,所以现代科学真理我称为有限循环论,纯无限观和绝对观都是错误的,都是不可知论。科学就是要探索自然奥秘,它是可知论。
物质结构理论中,有一种夸克理论,它认为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都是由不同的夸克组成的,夸克具有分数电荷,但人们到现在也没有找到夸克或层子,这叫做“夸克幽闭”。我们知道电子电荷是最小的,也就是说电荷作为能量表现也具有量子特性,电子已是不可再分割的,所以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夸克和层子,不存在的东西你到哪里去找?夸克并非被幽闭,它只是人的思想的创造,尽管那理论看上去尚能自圆其说。那么质子和中子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其实很简单,由正负电子和引力子构成,世界上一切微观粒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所谓“三生万物”,老子恰恰言中。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概念,很快得到赞同,引力子也有人提出,却只被看作是一种猜想。世界上有没有引力子?实际不但存在,而且早被人们发现了,这就是错叫做中微子的东西。
引力子又称磁量子,一切星球的磁场都是由引力子产生的,在加速器中可用磁场控制正负电子的运动,所以它能束缚电子对(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一个质子由324个引力子及电子对加一个正电子组成。电子与引力子的质量比为1:1.5,引力子为纯质量,它仅起吸附能量的作用,所以物质中的43%的质量并不能转变为能量。人们所说的暗物质即是引力子,因其不含能量,没有任何温度,没有电磁辐射,即不发光,所以人们看不到它。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零度?有,引力子及其表现形态——黑洞和星核因无温度都是绝对零度。物质能量体现为温度,所以温度升高时,粒子运动加剧,正负电子最终摆脱引力或磁场束缚,湮灭为纯能量的光辐射出去,剩下的引力子按空间重力场原则聚为星核或聚向星核。人们认为地球的磁场是由全部地球物质产生的,这是由于人们不了解星球磁场性质。如果真是人们所设想的那样,为什么在地球物质状态未变的情况下磁极会变化?为什么大多数小行星几乎测不到磁场?(我们在小行星演变成的彗星上就能测到较强磁场,因为彗核中还有一个引力子构成的核。)为什么太阳上黑子磁场要比其他地方高许多?它正是核裂变中正负电子湮灭后隐性磁场显露的结果,引力之谜只有用引力子才能解释。
质量小的彗星在进动和重力加速度过程中,冰雪部分丧失殆尽,当它到达太阳附近时只剩下重元素裹着的引力子核,遂依重力分布原则冲向太阳,归根于日核中,成为飞蛾扑火似的soho彗星(“soho”是欧空局和美宇航局共同拥有的太阳及太阳风探测卫星,成了观测掠日彗星的基地)。象舒梅克-列维9号彗星,在最后一圈围绕太阳的运动中,其冰雪部分尚有不多的余存,因而在从远日点向近日点运动中就融尽了,剩余的核球在经过木星附近时,便依重力原则就近归于木星核。我们所看到的双曲线和抛物线轨道彗星均为此类。
说“非周期彗星”空间无限是不了解彗星本是小行星,它根本离不开太阳系。根据空间重力场原则,一切重于微观粒子的物体都不可能飞出太阳引力范围。都说旅行者号探测器飞到了太阳系边缘,其实太阳系边缘是物质分布极为稀薄的空间,是真空状态,星际真空就是各恒星的结合部。旅行者号到达不了那里,它现在仅在柯依伯带围绕太阳运动,越过这一区域,它就会很快耗尽燃料,失去能源动力的航天器最终会被重力场拉回来,坠毁于某个星球。
彗星为什么在太阳附近的运动速度比远日点附近快得多,这仍然是空间重力场决定的。彗星在飞向太阳过程中,外层冰雪物质先后气化、电离,原子核也分裂为电子对与引力子,电子对再湮灭为光子辐射出去,我们才看见那壮观的景象。分离后的引力子聚在彗核中心,使彗星整体密度增加,从而获得新的重力加速度。当到达近日点,如果它的冰雪部分未融尽,其密度尚不足以把它拉向太阳,它就会绕日而过,但它的引力子核球会破壳而出(引力子有穿透任何普通物质的能力),坠入太阳内部。失去引力子核的彗星一下子变得密度极小(甚至小于1),又获得向太阳系边缘运动的重力加速度,所以彗星在太阳附近始终保持着高速度。人们发现有的彗星在近日点生出指向太阳的“反常彗尾”,例如1957年4月20日发现阿伦德-罗兰彗星出现反常彗尾。美国1973年5月4日发射的“天空实验室”小型空间站在12月27日拍摄到科胡特克彗星在近日点生出反常彗尾,天文学家们认为这个短尾巴只是一种空间投影效应。其实,所有绕日而过的彗星在近日点都会生出反常彗尾,它正是引力子核球奔向太阳的标志,是一种正常现象,只不过大多数未被我们观测到。引力子核脱离彗核时因引力作用拉出部分彗发而形成反常彗尾,我们才看到这种特殊现象,否则无法观测到引力子的运动。
彗星为什么会喷发出那么多物质?除飞行中产生的热能使外层物质裂变外(其产生的密度变化又进一步促进裂变),外部重力场也是一个动因。能量守恒规律确定了每一空间区域的恒定能量,当这一空间能量(包括质量)增加时,它就应扩大空间区域或重新恢复到恒定值。比如说地球轨道区空间已满足2.7k要求,突然闯进一个不速之客——彗星,使该区域能量增加,它的空间就应扩大。在大质量星球——地球难于变动条件下,空间场就会强迫易变化的彗星变化以达平衡,这时彗星会急剧燃烧以减少总能量,燃烧裂变的物质向外辐射就形成长长的彗尾(等离子体轻应处太阳系外层,所以彗尾总是向外,它并非太阳风吹拂结果。如果我们能精密测量地球大气厚度,可以发现背向太阳的一侧大气厚一些,它们都是空间重力场决定的。)彗尾的形成和太阳风并无多少联系,以彗头不大空间并不能接受多少太阳风传递的能量。
总之,彗星是我们观察宇宙,理解引力及能量守恒规律的最佳对象,通过它,应纠正那些违背量子理论和宇宙统一性的认识。




欢迎光临 天之星天文论坛(大陆著名天文论坛) (http://skyandtelescope.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